早上六点五十,手机闹钟刚响,睁开惺忪的双眼,一条消息瞬间映入我的眼帘:“吴老师,依依怎么都不肯起床,嘴里一直念叨着不要上学,我怎么劝都无济于事,等下她到学校了,请你一定帮我好好开导她,我真的拿她没办法了。”字里行间满是学生家长的无奈与惆怅。
记忆中,我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从依依妈妈那里收到类似的消息了。“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孩子,每一天我都是不断地在崩溃和自愈间来回徘徊。”这是满脸愁容的依依妈妈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依依是一位有些特殊的学生,很小就被诊断为发育迟缓。爸爸长期在外地工作,只有妈妈一个人带着她四处做康复训练。在班级里,依依通常都是一个人坐在座位上“忙忙碌碌”,下课了,她就一个人上厕所,一个人玩耍.她好像总是待在角落里,畏畏缩缩,落寞不已。我也尝试过带着她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读故事书,想让她融入到班集体中来,多次尝试过后,终究是事与愿违,不是同学们听不懂她说的话,就是她弄不明白大家的意思,最后还是只能各玩各的。
“时时处处有教育”,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借着早上发生的这件事,晚托放学后,我和数学老师就一起到了依依家。刚进家门,和在学校的沉默寡言不同,依依一反常态,显得有些雀跃,一个劲地向我们咿咿呀呀地展示她的房间和玩具。依依妈妈疲惫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了一丝难得的笑容,她也用略显兴奋地说道:“家里很久没其他人来过了,依依刚才听说两位老师要来家访,别提多高兴了!”
简单寒暄过后,我拉着依依的小手,示意她坐下,语重心长地对她说:“依依呀,妈妈早上喊你起床上学,你为什么不想起来呢?”“嗯……嗯……嗯……”依依面露难色,一连“嗯”了好几声,还努力地想把她的小手从我的手中抽离出来,显然,她有些抗拒我的问题。“依依,如果早上你听到闹钟响了,能自己起床,按时到校上课,吴老师每天都奖励你一张贴纸,好不好?集齐了十张贴纸还可以兑换奖品呢!”我故意拉长了声音,一字一顿地提出了这个听起来有些许“诱人”的方案。“贴.贴纸……奖品……妈妈,妈妈,奖品!奖品!”依依明显有些激动,小手终于挣脱出来,在空中不住地上下挥舞起来。依依妈妈一边安抚她,一边稍显局促地说:“两位老师别见怪,她特别高兴的时候就会这样。”“没关系,这是好事,说明这个方法可行。”数学老师连连宽慰道。“好,那就说定了,明天你要按时到校哦!”我顺势伸出了小拇指,示意依依跟我拉钩,依依在妈妈的指引下也伸出了自己的小拇指,“一……言……为……定!”妈妈带着依依一起坚定地说完,她注视着依依,用手轻抚了她那懵懂的小脸,眼角分明闪着泪光。或许在那一刻,依依妈妈的内心也会冒出来无数个“或许”吧……或许依依是个健康的孩子……或许……
“依依,我们走了哦!加油啊!明天见!”
“老师……拜拜!”依依的声音还是一如既往地纯粹与清澈。“两位老师,太谢谢你们了,给你们添麻烦了!路上小心啊!”依依妈妈还是那么客气周到。出了门,我突然联想到那则让美国医生特鲁多蜚声海外的墓志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很大程度上,这句话与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的育人理念也是高度契合的,面对这样的特殊家庭,作为教师能做的不就是“帮助”与“安慰”吗?
霞光洒满了天际,也铺满了我们回家的路,一瞬间,我的步子都变得轻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