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关于教育的基本看法,叶先生主张学习“为己”,就是所学都归自己受用,随时随地使知识跟自己的思想打成一片,把书中的道理化为自己的知和能。《叶圣陶教育名篇选》一书中,在教学、阅读、写作等多方面,都体现了叶先生“学为己用”的思想。
教不“定于一”。在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 教材 教学》创刊时,叶圣陶先生专门撰写了《关于探讨教材教法的几点想法》一文,文中谈到几个重要的观点: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靠老师的善于运用;同样的教材,可以有不同的教法,任何一种教法都有优点和缺点,优点要它更优,缺点要它改正,这才能不断改进;要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作适当的变通,编出适合本校本班的教案。
书是人类经验的宝库。叶圣陶先生在《中学生课外读物的商讨》一文中强调,阅读固然要认真,但是尤其重要的是要抱着批判的态度,要区别哪些是应该接受的,哪些是不该接受的,不能“照单全收”。读关于修养的书,如伟大人物的传记,学问家事业家的言行录等,目的在于修养身心,是要躬行实践的;读作家的小说、剧本、文集、诗歌集,目的在于跟着作者的眼光去观察社会,体会人生。读这两类书,有进一步熟悉作者的生平的必要。阅读哲人言行录时,要考求他生活的历史时代,他一生的重要事迹;阅读作家的文学作品,同时要考求他对生活的态度,他创作的时代背景:经过一番考求,得到的益处就会比仅仅读他的一两本书多得多。
写作就是说话。“思想是脑子里在说话——说那不出声的话,如果说出来,就是语言,如果写出来,就是文字。”叶圣陶先生在《怎样写作》中指出,不能专在文字方面做工夫,最要紧的还在锻炼语言习惯。锻炼语言习惯要有恒心,随时随地当一件事做。我们要要求自己,无论何时不说一句不完整的话,说一句话一定要表达出一个意思,使人家听了都能够明白;无论何时不把个不很了解的词硬用在语言里,也不把一个不很适当的词强凑在语言里。我们不妨试说五分钟连续的话,看这一番话里能够不能够每句都符合自己提出的要求。如果能够了,锻炼就已经收了成效。到这地步,作起文来就不觉得费事了,口头该怎样说的笔下就怎样写,把无形的语言写下来成为有形的文章,只要是会写字的人,谁又不会做呢?依据的是没有毛病的语言,文章也就不会不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