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纾解育儿焦虑
本报记者 查生辉

  自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让孩子个性化发展成为不少家长的共识。然而,孩子学习依然是一些家庭的教育重心,部分家长吐槽“学没学好、玩没玩好”,不知如何搞。家长的育儿焦虑既有社会原因,又有教育内部的问题。如果不能理性认识教育焦虑的成因,及时调整认知和心态,育儿焦虑可能会长期存在。

  如何纾解家长育儿焦虑?了解家庭教育规律是家长必修的功课。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安全感、意义感、成就感,孩子会变得自尊自信自强,学习往往也就不存在“跟不上”的问题。因此,家长与其过于纠结孩子学习上的一时进退,不如关注当下家庭生活的质量和内心的幸福感,幸福的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最好的“营养品”。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不少家长习惯“双减”政策实施后,孩子有了更多自主的课外时间,很多家长一时不适应,还停留在让孩子“报班”“攒班”“拔高”等的教育惯性之中。研究已经表明,过度学习不可取,大量的课外补习效果一般并不尽如人意。家长与其寄希望于将时间、金钱交给补习班,不如主动多学习脑科学知识,认识孩子的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做好自身的情绪管理。

  学习讲究效率方法,家长要做孩子学习的共同成长者。学习中重要的记忆有三种,即方法记忆、知识记忆和经验记忆。对于孩子学习效果不佳的表现,家长要找到根源,积极地帮助孩子学习记忆方法,突破学习难点。例如,讲述的过程是大脑积极工作的过程,让孩子当“小老师”,讲述所学到的知识;多种感官并用,鼓励孩子动笔写、出声读等。需要家长注意的是,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孩子的学习不会立竿见影,但经过一段时间,往往会呈井喷之势。因此,家长要注意保护孩子的学习意愿,鼓励孩子持之以恒地探索新知。

  家长还要善于利用家长圈,这也有助于及时为育儿道路纾困。家长可以积极参与家校共育活动,获得更多的专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