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媒体时代,深度报道之所以成为能“稀罕物”,“深度”两字就是答案。
获本报月度总编辑奖的《变“伤筋动骨”为“脱胎换骨”——咸宁探路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试点纪实》一稿,作为一篇深度报道,用5000字,从“治理什么?”“为何治理?”“怎么治理?”“谁来治理?”“成效如何?”5个层次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反映了咸宁近2年建设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试点的工作路径。
深在宏观视角,微观意识做报道。从宏观上、从全局的角度去审视新闻事件,才会有深度。不少人受工作、生活环境的制约,往往只从一个视角去观察自己面前一小块现实,这就难免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作为记者,就不能跟着“见一报一”地去进行表面信息的传递,而应以更广、更高的视角,对微观事实进行宏观审视。
就稿件而言,从宏观视角观察,应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这一重要指示精神去思考,从我市2019年5月28日启动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试点这一微观事件切入,阐明“市级统筹、部门联动、县县互通、整体提升”的创新实践,给以市带县的社区治理机制,带来的从“伤筋动骨”到“脱胎换骨”的变化。
深在深入采访,用事实来说理。深度报道的深度,不同于纯言论作品,它不是通过层层说理,立论、驳论等来实现,而是要通过大量的事实来说理,通过一个个有说服力的事实来实现深度。这篇报道从设置选题、铺设大纲,到历时两个月的采写,再到以民政部公布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结项评估结果的最新新闻由头成稿推出,历时3个月时间。
3个月里,记者走访了崇阳、通山、通城、咸安、嘉鱼、赤壁等地多个社区,多侧面掌握群众所想所盼,多角度反映干部所思所干,从而透过事物本质,给人以新的思想,新的境界,新的经验。如,咸安区温泉街道办事处党委书记饶耀华认为,城镇化让过去以普通街道居民区、单位大院社区和农村社区为主的社区类型,转变为各类商品房小区、房改房小区、回迁房小区等社区类型。同一社区的居民之间互不相识、来往较少,协调居民关系、化解社区矛盾、有效传达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深在由表及里,把问题说清楚。深度报道不仅是一种文体,更是一种职业态度,需永远追问“问题在哪里”,永远追逐“问题”背后的“问题”。实践证明,由表及里地回答问题,既能将新闻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又能较详细地说清与新闻事实相关的方方面面。就咸宁推进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试点工作而言,有5个要害问题必须回答清楚,即社区治理究竟治什么?为何要去治理?怎样展开治理?由谁去治理?治理成效怎么样?
稿件刊发后,市民政局和社区干部纷纷反馈:“报道内容很深刻,反映情况很深入,揭示问题很深度。”这既是对稿件的肯定,也是对笔者的鼓舞,充分说明深度报道虽不能迎合所有受众口味,但它却是新闻宣传的最重要形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