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唐代摹本是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唐代韩干的《照夜白图》,是唐玄宗李隆基坐在马上的画像;唐朝着名画家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现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清代宫廷收藏蔚为大观,却因战火等原因,不少国宝散佚在海外。清宫散佚文物有哪些宝贝,如今身处何方?2008年,时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的段勇牵头,启动了“清宫散佚文物调查”项目,历时数年编着成了《国宝星散复寻踪:清宫散佚文物调查研究》一书。
1 收集清宫散佚文物信息近万条
清代宫廷收藏蔚为大观,为前朝各代所不及。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诸帝对收藏的酷爱,使本已丰富的清皇室收藏达到历史之最。
除了继承前代的收藏外,清代宫廷还通过征求、进呈、抄没、制作等方式积累了为数众多的珍贵文物,形成了一笔蔚为壮观的民族文化财富。
故宫前辈单士元先生曾经评价清宫收藏:“不少文物大都是传世珍品,而传世珍品又多是来自商周以后的宫殿、庙堂中,最后到明清两代,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因此,它蕴藏的都是历史。”
自乾隆以后,清宫收藏渐告式微,到清朝末年由于国势日衰, 政治腐败,外患频仍,清宫文物珍藏多次遭到劫掠或毁损,许多被抢到异域,不少流失民间。特别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庚子之变和清逊帝溥仪“小朝廷”时,有大量清宫文物由于战争、偷盗、非法交易等,被掠夺、盗运到海外。
作为一部系统研究清宫散佚文物的学术性着作,《国宝星散复寻踪》一书对清宫文物的散佚经过、清宫散佚文物在国内外的分布,对清宫散佚文物的研究与征集、清宫散佚文物的法律地位和追索路径等一系列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解读,并收录了研究过程中收集的清宫散佚文物信息近万条,是迄今为止搜集清宫散佚文物数据量最大的一部着作,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
2 散佚国宝都到哪儿去了
英国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庚子之变的发起国,在掠夺和收藏清宫文物方面,所得丰富且精品多。英国许多博物馆、图书馆甚至私人收藏家都藏有清宫文物。着名的如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达维德基金会、牛津大学的阿什莫尔博物馆、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爱丁堡皇家苏格兰博物馆等,都有丰富精美的清宫文物收藏。
大英博物馆被认为是世界上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欧美博物馆之一。目前,该馆共收藏有中国文物2.3 万件,其中有300 余件中国书画为清宫旧藏珍品,其他从紫禁城、圆明园等地掠夺而来的清宫文物也是其收藏中的精品。
该馆收藏清宫文物中最着名者,当属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名画《女史箴图》。《女史箴图》是中国东晋顾恺之的名作,其原作已佚,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女史箴图》是唐代的摹本,神韵最接近顾恺之的原画,因而被后人奉为经典摹本,是《石渠宝笈》明确着录的清宫藏画。
除了《女史箴图》,该馆还收藏了唐李思训《青绿山水图》、韩滉《双牛图》、北宋李公麟《华严变相图》、范宽《携琴访友图》、苏轼《墨竹图》、南宋马远《山水再游图》等中国名画,其中不少都是《石渠宝笈》着录的清宫藏画,或是钤盖有清代内府收藏的专用印章。
除书画外,该馆收藏的玉器(如乾隆题诗的商代玉璧)、青铜器(如清代的错金银青铜卣)、瓷器(如雍正珐琅彩瓷器)、织绣(如宫廷服饰)、古籍(如《永乐大典》)等也有不少属于清宫旧藏文物。
在法国,除了枫丹白露宫外,吉美博物馆里也有一定数量的清宫散佚文物,比如:该馆收藏有郎世宁绘制的《乾隆肖像》,是乾隆皇帝41岁时的坐像,乾隆身旁站立两位大臣,人物极具神韵,是中国与欧洲绘画技艺相结合的佳作,另有《康熙南巡图》第二、四卷,《雍正祭先农坛图》上卷,《木兰图》一至四卷,《乾隆南巡图》第十卷……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也拥有大量清宫文物。该馆收藏的南宋画家米友仁的《云山烟树图》、唐代画家韩干的《照夜白图》、元代倪瓒的《虞山林壑图》、清《康熙南巡图》第三卷等,都是清宫散佚文物。
美国的弗利尔艺术馆内,中国文物大约占藏品总数的三分之一。目前,这里收藏有中国古代书画1200多幅,如宋人《仿顾恺之洛神赋图》、唐代阎立本的《锁谏图》。
东京国立博物馆是日本最大的博物馆,也有不少清宫散佚文物。
3 《五牛图》这样回归
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和政府对文博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文物征集、收购、追索的渠道不断拓宽。
《五牛图》是唐代着名画家韩滉的传世名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纸本名人绘画。韩滉,字太冲,长安人,官至宰相,为人正直清廉,深得民心。韩滉精于画牛,兼擅风俗画。《五牛图》纸本设色,宽20.8 厘米,长139.8 厘米,画中有五头耕牛,神态各异,惟妙惟肖,有神来之笔,构图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呼应。主题呼应我国农耕文明特色,历代奉之为国宝。有宋一代,《五牛图》藏于皇宫御苑。靖康之乱,宋高宗赵构仓皇逃难之际,未忘挈此南渡。元初,其为赵伯昂所得,旋即入赵孟之手,被叹为“希世名笔”。明朝尝由项元汴珍藏,至清乾隆年间,由民间搜集至宫廷,深受乾隆珍爱。清末,《五牛图》被八国联军掠至海外,此后半个世纪一直销声匿迹。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周恩来总理收到一封来自香港的匿名信,说《五牛图》近日会在香港拍卖,画的主人要价10万港元,自己无力购买,希望政府能够出资收回国宝。当时,10万港元对于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无疑是一笔巨款,但是出于抢救流失文化遗产的历史责任和现实政治的影响,周总理给文化部下达了三个指示:一、 派专家赴港进行鉴定,确定为真迹后收购; 二、 派专人护送,确保文物安全;三、 文物返回后,交给收藏条件好的单位妥善保管。文化部立即组织专家赶赴香港。经鉴定,《五牛图》确系真迹,遂由新华社香港分社暗中多次交涉,最终以6万港元买下此画,秘密运回北京并将其拨交故宫博物院收藏。当时《五牛图》已是满幅风尘、伤痕累累,直至二十多年后才被精心修复,重现绝世风华。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