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我有幸参加党校培训。在我住的宿舍门前有一小片竹林,微风吹过,传来沙沙响声,阳光透过摇晃的叶缝,洒下星星点点,在炎炎夏日里,为校园带来了丝丝凉意。
竹林前的大石上,刻着的“瘦俗园”三字,为小小的竹园画龙点睛。它取意于苏东坡诗中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清代的郑板桥的《墨竹图题诗》中有“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充分体现了郑板桥对百姓疾苦的关心。起名“瘦俗园”喻示为官的情怀,要淡泊名利,关注民生,关心群众疾苦。
竹有阳刚之气,又具阴柔之美。一管柔毫可以写出最美的文章,画出最迷人的图卷,那些竹简史书的鸿篇巨著之所以流传下来,大可将竹之功记上一笔。自古以来,竹与梅、兰、菊被并称为“四君子”,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推崇。竹子四季常青象征着顽强的生命、青春永驻;竹子空心代表虚怀若谷的品格;其枝弯而不折,是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生而有节、竹节必露则是高风亮节的象征。竹的挺拔洒脱、正直清高、清秀俊逸也是中国文人的人格追求。
“未出土时先有节,己到凌云仍虚心。”竹为君子,名副其实。古往今来,为人处事首重立德,《左传》中有一段话,“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的价值观凝炼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最高人生理想,蕴含着为人、处事、成业的朴素道理。而竹的虚怀若谷的品格、竹的柔中有刚的做事原则、竹的高风亮节的气节是立德的基础,是值得我穷其一生去追求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