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1日 星期
难忘露天电影
朱忠民(市直)

  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一定对露天电影的印象特别深刻。

  记得上小学时,同学们只要听老师说今晚将在学校操场上放映电影,就特别激动,每个人完成作业既快又认真,打扫卫生既利索又干净。放学后,背着书包欢天喜地往家赶。

  小伙伴们返回村子后,一个个都成了“小喇叭”。很快,大队晚上要放电影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传遍了村里每个角落。还在田间地头劳作的大人们听到消息后,赶紧收拾好农具,牵上牛,急急忙忙地回家。

  大家吃完饭,洗好澡,换上干净的衣裳,天还未黑。这时,小伙伴们“去看电影啰!”的呼唤声,在村里村外此起彼伏。全村男女老少搬着凳子,欢声笑语地从各个方向朝学校操场赶去。当年那场面,那情景,真是热闹非凡。

  能容纳上千人的操场上,早已栽上了两根笔直粗大的木杆,挂上了银幕和音箱。操场中间,放映员已架设好放映机并在反复调试角度与银幕对光。几个淘气的小毛孩子还不时伸出手来,在那束雪亮的光束中间摆动,银幕上映照出他们摇晃的手掌。

  那时乡村里都没有通电,放映电影需要自备发电机。放映机、发电机、音箱和银幕,还有电影胶片,要用好几口大木箱子装呢。大队干部有时派手扶拖拉机拉回,有时也派几个壮汉去用扁担挑回来。电影是全公社十几个大队轮流巡回放映的,时间安排很紧凑。有时这个大队还未放映完,另一个大队的人就准备拉走了。

  每次正式放映前,总是要先放上二至三部新闻纪录片或农业科教片,一般是半个小时结束,很受农民们欢迎。

  那时放映的大多是黑白影片,一般以战争题材为主。如《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上甘岭》、《英雄儿女》、《卖花姑娘》等。到了七十年代末,慢慢就有了彩色影片。如《闪闪的红星》、《黑三角》、《甜蜜的事业》、《沙漠里的春天》、《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

  在那个年代,“八个样板戏”的电影几乎是家喻户晓。村子里上了年纪的人,对样板戏里的经典唱腔和台词,至今还耳熟能详,有时还能流利地哼上几段。我记得,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的电影胶片,还是我们大队的老支书从公社亲自扛回来的呢。

  看完电影返回的路上,大伙们对电影里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仍然津津乐道,相互讨论。银色的月光下,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乡间小路上,谁的鞋子若不小心踩上了污水或牛粪,都全然不顾。

  记得1979年6月,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不久,西合大队的一个民兵连进驻我们朱家湾进行军事训练和演习。没几天,我家屋后的打谷场上也放起了露天电影。

  那晚放映的是彩色纪录影片《奋起还击》。民兵和社员们看到越南当局背信弃义驱赶华侨和开枪打死打伤我边疆居民时,人人义愤填膺;当看到我云南、广西边防部队于1979年2月17日凌晨万炮齐发,以排山倒海之势严惩越南小霸时,人人群情振奋。

  露天电影是一个时代的铬印。在那物资和文化生活贫乏的年代,露天电影是人们的精神食粮和精神寄托。曾经影响一代人,教育一代人,激励一代人。

  远去的露天电影啊,曾经伴随着我们的童年时光,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让我们永远怀惴梦想,奔向远方!

2013年8月21日 星期

第06版:文学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