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提出“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引导医疗卫生机构设立体重门诊”,将“减肥”提升到国家健康管理战略高度,这背后,藏着肥胖与脑卒中千丝万缕的联系。
“健康破坏者”——肥胖
数据显示:肥胖人群患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2至3倍;腹型肥胖(也就是腰围超标)的人,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显著增加;既有肥胖,又伴有高血糖、高血压或血脂异常,患上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呈指数级飙升。
肥胖者血液中甘油三酯、胆固醇常常超标。它们就像一袋袋垃圾,不断堆积在血管壁上。时间一长,原本通畅的血管就像被淤泥堵住的河道,越来越窄,大脑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轻则导致头晕眼花,严重时甚至会引发脑梗死。
高血压是脑血管疾病的“头号帮凶”,它就像一个“暴力拆迁队”,长期在血管里横冲直撞,把血管内皮细胞撞得“伤痕累累”,慢慢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一旦斑块破裂,脑出血、脑梗死随时可能发生。
长期高血糖也会一点一点侵蚀血管内皮细胞,让血管变得脆弱不堪。更可怕的是,它还会“教唆”血小板聚集在一起,形成血栓,堵塞脑血管,让脑卒中的风险直线上升。
很多肥胖的人都不爱运动,这无疑是给脑血管“雪上加霜”。缺乏运动,血液循环就像“蜗牛爬行”,速度慢不说,血液还变得又黏又稠。这种“浓稠”的血液在血管里流动时,更容易形成血栓,进一步加重血管堵塞,为脑血管狭窄创造“温床”。
健康减肥,从细节做起
肥胖对脑血管危害这么大,我们该如何科学减肥,远离卒中呢?
吃对食物,营养又减脂。养成低盐、低脂、低热量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和鱼类。比如,早餐来一碗燕麦粥,搭配一个水煮蛋和一小碟凉拌菠菜;午餐用糙米饭代替白米饭,配上清蒸鱼和清炒时蔬;晚餐可以来一份蔬菜沙拉,再喝一碗豆腐汤。这些食物不仅营养丰富,还能帮助降低血脂,让身体更轻盈。
适度运动,动出健康活力。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都是不错的选择。也可以搭配一些力量训练,比如俯卧撑、仰卧起坐、深蹲,帮助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运动时要循序渐进,避免一开始就剧烈运动,运动前后记得测量血压和心率,根据身体反应调整运动强度。
严控指标,定期“检修”身体。定期测量血压、血糖、血脂,把这些指标牢牢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如果发现异常,一定要及时就医,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调理。就像给汽车定期保养一样,我们的身体也需要定期“检修”,才能避免小问题变成大麻烦。
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晚上尽量在11点前入睡,每天保证7-8小时的充足睡眠。避免熬夜、过度劳累,学会释放压力,保持心情舒畅。因为剧烈的情绪波动,比如突然的大喜大悲,也可能诱发脑卒中。
记牢这些要点
高危人群重点关注:本身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朋友,更要把体重管理放在心上,定期监测体重,一旦发现体重异常增加,及时调整生活方式。
拒绝极端减肥:减肥不能急于求成,靠节食、吃减肥药等极端方式快速减重,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等问题,反而损害健康。建议每月减重不超过体重的5%,慢慢来,才能健康瘦。
贵在坚持:体重管理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是要融入日常生活,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长期坚持,才能收获健康的身体。
最后,教大家一个快速识别脑卒中的FAST原则:
F(Face)——观察脸部是否对称,笑的时候嘴角是否歪斜;
A(Arm)——抬起双臂,看一侧手臂是否无力,无法抬起;
S(Speech)——让对方说话,听是否言语不清,表达困难;
T(Time)——一旦发现上述任何一个症状,立刻拨打120,争分夺秒将患者送到最近的卒中中心进行救治。
脑卒中可防可控,肥胖的预防和管理是降低卒中风险的关键。从现在开始,管住嘴、迈开腿,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肥胖,和脑卒中说“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