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城县塘湖镇:党群携手擦亮乡村底色
通讯员 邱郑德麟

  清晨的通城县塘湖镇凉亭村,春风拂过新绿的油菜田,村道旁身着红马甲的党员志愿者正弯腰清理沟渠,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学生手持扫帚紧随其后,村民李大姐一边码齐房前的柴垛一边笑着招呼邻居:“咱家评上‘最美庭院’,可不能掉链子!”

  这是塘湖镇常态化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的寻常一幕。近年来,通城县塘湖镇以“清洁家园”行动为抓手,探索出一条“党员带头、群众主动、学生助力”的共建共治新路径,让乡村环境从“一时美”迈向“持久美”。

  机制筑基:周五“清洁日”擦亮乡村底色

  每周五清晨,塘湖镇集镇的商户们总会提前半小时开门,主动清扫门前三包区域。

  这一习惯源于镇党委推行的“清洁日”制度——将每周五定为全域环境整治日,通过划分责任片区、明确包保人员,形成“机关干部+村社党员+群众代表”三级联动机制。

  在荻田村,72岁的老党员老黎带着志愿队穿梭于民居巷道,他指着墙上的责任牌说:“这片8户的卫生由我监督,连犄角旮旯的蜘蛛网都要登记清理咧!”

  通过“日巡查、周评比、月考核”,全镇已累计清理垃圾25吨,整治黑臭水体12处,让“突击整治”变为“日常风景”。

  先锋领航:党员包户激活治理末梢

  “党员不带头,群众怎会动?”在黄袍山脚下的望湖村,村支书黄修明走进党员中心户张明家。门前的“党员示范岗”标牌旁,贴着张明包保的5户村民卫生评比表。

  “起初有村民觉得‘干部干、群众看’天经地义,我们就带着扫把上门帮忙,边干边唠家常。”张明回忆道。

  如今,全镇468名党员义务担任公共区域管理员,6803个党员中心户长结对联系群众,通过“屋场夜话”“田间党课”收集建议23条,拆除违建棚屋47处,真正让“问题清单”变成“幸福账单”。

  青春力量:小手牵大手培育文明新风

  在通城县塘湖中心完小的劳动实践课上,三年级学生小陈正和同学们制作环保主题手抄报。

  “这是我们‘小小乡村美容师’班会课的作业。”该校相关负责人介绍,镇里联合学校开展“五个一”行动:每周一次校园大扫除、每月一次村校联合清洁、每季度一次环保主题班会、每学期一次家庭卫生评比、每年一次“清洁小卫士”评选。

  在通城县塘湖镇龙印村,孩子们组成的“红领巾监督队”举着手机拍摄卫生死角,这些素材成为村委督办整改的重要依据。学生家长王大哥坦言:“娃儿天天念叨垃圾分类,咱再不注意卫生脸都没处搁。”

  群众当家:小积分兑出大文明

  走进塘湖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电子屏上滚动播放着各村“清洁家园”红黑榜。石坪村村民刘婶用15个积分兑换了洗衣液,她骄傲地说:“我家连续三个月‘零扣分’。”

  镇里创新推行“积分存折”制度,将庭院卫生、垃圾分类等10项指标量化评分,村民可通过参与公共区域清扫、监督不文明行为等方式赚取积分,年底还能兑换农资奖品。

  在“最美庭院”评选中,村民自发组建评审团,现场打分、当场公示,让“旁观者”变成“主人翁”。如今,全镇群众投工投劳超3000人次,主动认领管护责任区182处。

  夕阳西下,塘湖镇文化广场渐渐热闹起来。跳广场舞的妇女们顺手捡起飘落的纸屑,放学归来的孩童将零食包装投入分类垃圾桶,村头“清洁家园”宣传栏里,新旧对比照片记录着乡村蝶变。

  该镇党委书记表示,该镇下一步将深化“党建+网格”管理模式,把环境整治与产业发展、乡风文明深度融合,让“美好家园众创共治”理念在塘湖落地生根,绘就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乡村新画卷。

  采写手记:

  在塘湖镇走访期间,我深切感受到环境整治带来的不仅是村容之变,更是民心之聚。从党员冲锋在前的扫帚声,到学生稚嫩却认真的劝导声,再到村民茶余饭后的讨论声,这些鲜活的声音共同谱写着乡村振兴的动人乐章。通城县塘湖实践启示我们:唯有让群众站“C位”,方能实现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美丽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