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不但导致较高的过早死亡风险,还与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相关,包括2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高血压、呼吸系统疾病、骨关节炎和胆结石等,甚至还与多种肿瘤的产生相关。
肥胖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疾病。要解决肥胖问题,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平衡能量摄入和消耗的数学题。怎么知道自己算不算肥胖呢?
胖不胖,谁说了算?
预防肥胖,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肥胖,什么是健康体重。一个人是不是肥胖,并不单纯由体重说了算,目前最常用的一个指标就是身体体重指数(BMI)。
我国健康成年人(18-64岁)的BMI正常范围是18.5-23.9kg/㎡,BMI≥24kg/㎡为超重,BMI≥28kg/㎡为肥胖。65岁以上老年人的体重和BMI不宜过低,在20.0-26.9kg/㎡之间更为适宜。
儿童青少年可使用卫生行业标准《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2018)》提供的不同性别、年龄的BMI判断标准来判断。
但BMI并不能充分反映出身体脂肪分布,如皮下脂肪、内脏脂肪和异位脂肪。这些脂肪分布信息可以通过影像技术量化,或以腰围作为指标指示中心性肥胖。
还有一些人BMI和腰围都是正常的,但由于身体肌肉和脂肪的比例失调,造成体脂率超标,这类人群不仅需要减脂,还需要增肌。
合理膳食
控制总能量摄入和保持合理膳食是体重管理的关键。鼓励主食以全谷物为主,适当增加粗粮并减少精白米面摄入。
保障足量的新鲜蔬果摄入,蔬菜水果品种多样化,但要减少高糖水果及高淀粉含量蔬菜的摄入。
动物性食物应优先选择脂肪含量低的食材,如瘦肉、去皮鸡胸肉、鱼虾等。
少食油炸食品,少吃盐;尽量减少吃点心和加餐,控制食欲,七分饱即可。尽量采用煮、煨、炖和微波加热的烹调方法,用少量油炒菜。
适当减少饮用含糖饮料,养成饮用白水和茶水的习惯。进食应有规律,不暴饮暴食,不要一餐过饱,也不要漏餐。不要单纯采取限制谷类主食摄入量来降低每日总能量摄入,减少总的食物摄取量时,应当以限制和减少脂肪摄入量为主。
在合理膳食的基础上,还要配以充足的身体活动。对于体重管理来说,合理膳食和科学运动并重,不能因为食物摄入减少就降低运动量,也不能因为运动量增加而多吃。
身体活动
积极充足的身体活动是增加身体能量消耗的基础。科学有效的身体活动不仅能通过增加能量消耗,调节机体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代谢,养成不易发胖的体质等途径达到减重效果,还能愉悦身心,促进健康。
参加身体活动前需了解患病史及家族病史,评估身体状态,制定运动方案,同时兼顾耐力训练和力量训练。运动减重贵在坚持,选择和培养自己喜欢的、适合的运动方式、强度和运动量,持之以恒。
把天天运动融入日常生活,尽量创造更多的活动机会,选择身体活动较多的形式以替代节省体力的状态,如鼓励人们在1公里距离内使用步行替代坐车;短途出行骑自行车;提前一站下车后步行到目的地;步行上下5层以内的楼梯以替代乘坐电梯等。
鼓励成年人每周进行3次以上、每次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运动,或者累计150-300分钟中等强度或75-150分钟高强度身体活动。每周在隔日的2-3天,建议进行肌肉力量练习,肌肉力量练习可以强健骨骼和肌肉,改善代谢健康和保持健康体重。
积极锻炼身体不仅有助于体重管理,还有改善睡眠质量、调节心理健康和提高免疫力等好处。带动家人一起,将身体活动融入日常生活,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掌握运动技能,少静多动,减少久坐,保持健康体重,摆脱肥胖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