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耳朵健康 聆听美好世界
本报记者 李嘉

  今年3月3日是第26个“全国爱耳日”,主题为“健康聆听 无碍沟通”。耳朵作为我们感知世界声音的重要器官,其健康至关重要,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存在诸多威胁听力健康的因素,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相关科普知识。

  听力损伤的“隐形杀手”

  噪音污染:噪音污染是威胁听力的一大“隐形杀手”。当我们长期暴露于85分贝以上的环境中时,就可能对听力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地铁运行时的嘈杂声、工地施工的各种机械轰鸣声、嘈杂的娱乐场所内高分贝的音乐声等都处于这一危险范围。在这些环境中,我们的耳朵长时间承受高强度声音的冲击,内耳的毛细胞会逐渐受损,进而影响声音信号的传递,最终导致听力下降。

  为了保护听力,建议大家在这类环境中佩戴降噪耳塞,它能有效阻隔部分噪音,减轻耳朵的负担。同时,要尽量减少连续暴露在噪音环境中的时间,给耳朵足够的休息时间。

  不当用耳习惯:在日常生活中,不当的用耳习惯也在不知不觉中损害着我们的听力。比如使用耳机时,应严格遵循“60-60原则”,即耳机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使用时间不超过60分钟。如果长时间以较大音量佩戴耳机,会使耳朵长时间处于高强度声音刺激下,容易造成听力疲劳,长期如此就可能导致听力损伤。所以,大家在享受音乐或其他音频内容时,一定要注意控制音量和使用时间。

  如何保护听力

  婴幼儿:对于婴幼儿来说,听力保护从出生就应开始重视。在出生后72小时内,务必完成新生儿听力筛查,这是早期发现听力问题的重要手段。通过专业的检测设备,可以及时了解宝宝的听力状况。在宝宝3岁前,建议每年进行复查,因为这一阶段是孩子语言和听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定期复查能够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听力变化,以便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青少年:青少年时期,电子产品的使用日益频繁,这也给听力保护带来了挑战。要特别注意避免长时间佩戴入耳式耳机。入耳式耳机与耳道贴合紧密,声音相对集中,长时间佩戴会对耳朵造成较大压力。同时,近年来“突聋”有年轻化的趋势,青少年学习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等因素都可能增加突发性耳聋的发病风险。因此,青少年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关注自身听力健康。

  职场人群:在职场中,一些高噪音从业者面临着更大的听力风险。例如,工厂工人、机场地勤人员等,他们长期处于高分贝的工作环境中。对于这类人群,定期进行听力检测至关重要,通过检测可以及时发现听力是否出现异常,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护和治疗措施。同时,企业也应承担起责任,为员工提供耳部防护装备,如专业的隔音耳罩、耳塞等,确保员工的听力健康得到有效保护。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听力会逐渐衰退。60岁以上的老年人,建议每年做一次听力评估。通过专业的听力检查,可以准确了解听力下降的程度和类型。及时进行干预,如佩戴合适的助听器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听力衰退的进程,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让他们更好地与外界沟通交流。

  爱耳护耳小技巧

  正确清洁耳道:在清洁耳道时,很多人习惯使用棉签深入耳道进行清理,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做法。棉签可能会将耳垢推向耳道深处,甚至损伤耳道和鼓膜。正确的方法是,可用温水轻轻冲洗外耳道,让温水自然流入耳道,软化耳垢,然后让耳垢随着水自然排出。这样既能保持耳道清洁,又能避免对耳朵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警惕“听力小偷”: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听力小偷”,加速听力损失。这些慢性病会影响耳部的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导致听力逐渐下降。因此,患有这些慢性病的人群,要积极控制病情,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综合防控,定期监测听力,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紧急处理原则:如果突然出现耳鸣或听力下降的情况,一定要在72小时内及时就医。在这黄金72小时内,医生能够更准确地诊断病因,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从而大幅提高听力恢复的概率。所以,一旦发现听力异常,不要拖延,应尽快前往医院进行专业检查和治疗。

  希望大家通过了解这些知识,能够更加重视听力健康,在日常生活中做好爱耳护耳工作,让我们都能拥有健康的听力,享受清晰美好的有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