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因-六淫邪气之风邪
钱诗琪 咸宁麻塘中医医院疼痛科医师

一、病因学说的历史与发展

病因学说历史悠久,先秦时期医家已开始探索病因并分类。秦国名医医和提出“六气病源”说,认为风、寒、暑、湿、燥、火异常是疾病主因,为“六淫”学说奠基。《内经》发展病因学说,提出“三部”分类法:内因(情志内伤)、外因(六淫邪气)、不内外因(饮食劳倦等)。随着医学实践的深入,历代医家对病因的分类和认识也不断丰富和完善。如晋代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三因论》中提出了“一为内疾,二为外发,三为它犯”的分类方法;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首次提出了具有传染性的“乖戾之气”;宋代陈言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将病因分为外因(六淫)、内因(七情)、不内外因(饮食劳倦、跌仆金刃等)三大类,这一分类方法至今仍为中医临床所沿用。

二、风邪的基本概念与致病特点

风邪,作为中医病因学中的一种重要外邪,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点。风为春季的主气,当风气淫胜并伤人致病时,就被称为风邪。风邪不仅存在于春季,由于其终岁常在,因此四季均可引发疾病,尤其在春季更为常见。

(一)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风邪具有轻扬、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容易使腠理不固而汗出。因此,它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头、面)和肌表,导致皮毛腠理开泄,出现头痛、汗出、恶风、咽痒咳嗽等症状。这一特点使得风邪在引发外感病时,往往首先攻击人体的阳位,如头部、面部等。同时,由于风邪的轻扬开泄特性,它还容易使人体内的阳气外泄,导致阳气不足,从而引发一系列虚证。

(二)风性善行而数变

风邪善动不居,游移不定,其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征。如风寒湿三气杂至引起的痹证,若见游走性关节疼痛,痛无定处,则属于风邪偏盛的表现,称为“行痹”或“风痹”。这一特点使得风邪在引发痹证等关节疼痛类疾病时,往往表现出疼痛部位不固定、疼痛性质多变等特点。同时,“数变”则指风邪致病变幻无常,发病迅速。如风疹就表现为皮肤瘙痒时作,疹块发无定处,此起彼伏,时隐时现等特征。这一特点使得风邪在引发皮肤病等过敏性疾病时,往往表现出病情反复发作、难以根治等特点。

(三)风性主动

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如风邪入侵,常导致颜面肌肉抽掣,或眩晕、震颤、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等症状。这些症状都是由于风邪扰动人体气机,导致气血运行失常所致。临床上因受风而面部肌肉颤动,或口眼歪斜,为风中经络;因金刃外伤复受风毒之邪而出现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等症,也属于风性主动的临床表现。这一特点使得风邪在引发中风等神经系统疾病时,往往表现出肢体抽搐、角弓反张等严重症状。

(四)风为百病之长

风邪是外感致病的主要因素,具有两大特点。首先,风邪常与其他邪气如寒、湿、暑、燥、热结合,成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导致病情复杂多变,如风寒、风热、风湿等外感病证。其次,风邪全年皆有,伤人广泛,无孔不入,能侵害人体表里内外不同的脏腑组织,引发多种疾病,如呼吸系统疾病(咳嗽、哮喘)、消化系统疾病(消化不良、腹胀腹泻)及神经系统疾病(痹证、中风)等。因此,古人将风邪视为外感致病因素的总称,称其为“百病之长”。

三、风邪致病的治疗原则

在治疗风邪致病时,应根据具体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外感风邪引起的症状,可采用辛散解表的方法进行治疗,如使用桂枝汤、麻黄汤等方剂;对于痹证等关节疼痛类疾病,可采用祛风散寒、除湿通络的方法进行治疗,如使用独活寄生汤、羌活胜湿汤等方剂;对于神经系统疾病和皮肤病等症状,可采用祛风止痒、通络止痛的方法进行治疗,如使用消风散、防风通圣散等方剂。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还应注重调理气血、调和阴阳等整体治疗原则,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