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五形体?——中医五行理论(十一)
  牛志尊 硕士,副主任医师

  咸宁麻塘中医医院 病区主任

  《素问·宣明五气》认为:“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此处所说的筋、脉、肌肉、皮肤、骨五种组织构造,即称之为人体形体的五种状态。通过对五形体的观察,可以把握人体内部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的盛衰状态,进而能测知病变之所在,从而指导中医临床的诊治。

  1、筋 筋,在中医学中主要指肌腱和韧带,它们对骨节肌肉等运动器官起到约束和保护作用。在经络学说中,筋被简称为经筋,附于骨而聚于关节。《素问·五脏生成论》云:“诸筋者,皆属于节。”筋不仅加强了关节的稳固性,还帮助肌肉完成各种动作,维持肢体关节的屈伸转侧,运动自如。

  筋的强健与否,依赖于肝血的濡养。肝血充足,则筋力劲强,关节屈伸有力而敏捷;肝血虚衰,则筋力疲乏,屈伸困难。此外,筋的滋养还离不开脾胃运化的气血。脾胃健旺,气血充盈,则肝有所滋,筋有所养。若脾胃虚弱,化源不足,筋失所养,可致肢体脆弱无力,甚至痿废不用。

  2、脉 脉在中医学中具有多重含义,一指脉管,即气血运行的通道;二指脉象、脉搏;三指诊脉法,属中医切诊范畴。《灵枢·决气》云:“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脉是相对密闭的管道系统,遍布全身,形成密布全身上下内外的网络。它不仅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还能约束和促进气血的正常运行。气血在心肺的推动下,在血脉中运行不息,循环贯注周身。饮食物中的精微营养物质经脾胃消化吸收后,通过血脉输送到全身,为各脏腑的生理活动提供充足的养分。若脉中气血减少,会导致全身气血不足;若脉中气血运行异常,如血瘀或出血,都会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临床中,中医通过切诊脉象来评估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状态,从而推断病理变化,诊断疾病。脉象的变化能够直接反映脏腑的机能活动情况,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3、肉 肉是肌肉的简称,是人体运动的主要组织。肌肉、筋膜和骨节的协调合作,共同完成各种形式的运动。肌肉的舒缩活动是人体动作的基础。《灵枢·天年》指出:“20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30岁,五脏大定,肌肉紧固,血脉盛满,故好步。”肌肉不仅具有运动功能,还能保护内在脏器,缓冲外力的损伤,抗拒外邪的侵袭。肌肉的养分主要来自脾所吸收转输的水谷精微。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全身的肌肉依靠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来充养。因此,肌肉的壮实与否与脾的运化功能密切相关。脾气虚弱,气虚亏乏,必致肌肉瘦削,脆弱无力,甚至痿废不用。

  4、皮 皮是皮肤的简称,包括皮肤、汗孔和毫毛等组织。皮肤是体表防御外邪的屏障,具有分泌汗液、润泽皮肤、调节呼吸和抵御外邪等功能。卫气行于皮毛,助皮肤以顾护机体,使皮肤发挥抵御外邪的屏障作用。若卫气虚弱,皮肤疏缓,皮腠开,则外邪易于侵袭而致病。皮肤通过排泄汗液来调整体温,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正常的出汗有调和营卫、滋润皮肤的作用。若汗出过多,必损伤津液,轻则伤津,甚则伤阴、脱津。肺主皮毛,肺气宣发,使卫气和气血津液输布到全身,以温养皮毛,抵御外邪侵袭。若肺气虚弱,则皮毛憔悴枯槁,易于感冒。

  5、骨 骨泛指人体的骨骼,具有贮藏骨髓、支持形体和保护内脏的功能。《灵枢·经脉》云:“骨为干。”骨骼是人体的主干,支撑身形,使人体维持正常的形态,并防御外力对内脏的损伤。骨髓能充养骨骼,骨的生长发育和骨质的坚脆都与髓的盈亏有关。骨骼的生理功能与肾精有密切关系。肾精充足,则骨髓充盈,骨骼得到滋养,才能强劲结实。若肾精虚少,骨髓空虚,则骨骼脆弱无力,甚至发育障碍。牙齿的生长、脱落也与肾精的盛衰有关。因此,中医常用补益肾精的方法来治疗骨骼和牙齿相关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