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作为中医学中一种独特的诊断方法,通过医者以指腹按特定部位感受患者脉象,来深入了解病情、诊断疾病。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紧密相连,其变化反映了身体的健康状况。
一、脉诊形成的原理
脉象是心脏搏动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时产生的搏动现象。心脏与脉相连,其有规律的搏动推动血液在脉管中流动,形成脉象。这一过程不仅受心脏主导,还需各脏腑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即是循行全身的血脉,均汇聚于肺,且肺主气,通过肺气的敷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肝藏血,主疏泄,调节循环血量;肾藏精,精化气,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且精可以化生血,是生成血液的物质基础之一。因此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
二、脉诊的临床意义
脉诊对于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邪正盛衰以及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脉象的浮沉、迟数等变化,能反映出病位的深浅和疾病的寒热属性。而脉象的有力无力,则能反映疾病的虚实状态。此外,脉诊还能帮助医者推断疾病的预后,为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三、诊脉的部位
诊脉的部位有多种方法,如遍诊法、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其中,寸口诊法因其简便易行、准确性高而被广泛采用。寸口位于腕后挠动脉搏动处,是手太阴肺经的动脉所在,与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气血的运行密切相关。因此,通过诊察寸口脉象,可以了解全身脏腑气血的病变情况。寸口分寸、关、尺三部,以高骨(桡骨茎突)为标志,其稍内方的部位为关,关前(腕端)为寸,关后(肘端)为尺。两手各分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寸、关、尺三部可分浮、中、沉三候,是寸口诊法的三部九候。寸关尺分候脏腑,历代医家说法不一,目前多以下列为准:左寸可候心与膻中, 右寸可候肺与胸中;左关可候肝胆与膈, 右关可候脾与胃;左尺可候肾与小腹 ,右尺可候肾与小腹。
四、正常脉象
正常的脉象,又名平脉或常脉,其特点在于三部脉象,一息四五至,不浮不沉,不大不小,如行云流水,和缓有力,统一而有节奏。平脉具有“有胃”、“有神”、“有根”的特点,有胃气的脉象从容和缓,节律一致,即使是病脉,无论浮沉迟数,但有徐和之象者,便是有胃气,脉有无胃气对判断疾病凶吉预后有重要的意义。有神的脉象形态柔和。有根的脉象表现为三部脉沉取有力,或尺脉沉取有力。或病中肾气犹存,先天之本未绝,尺脉沉取尚可见,便是有生机。若脉浮大散乱,按之则无,则为无根之脉,为元气离散,标志病情危笃。
在特定情况下,脉象可能出现变异,如斜飞脉和反关脉等。这些变异脉象可能是由于桡动脉解剖位置的变异所致,不属于病脉范畴。
正常脉象随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有相应的生理性变化。
由于受气候的影响,平脉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的变化。此困人与天地相应,人体受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的影响,生理功能也相应地变化,故正常人四时脉也有所不同。四季的脉象变化是人体顺应自然界变换的必然,那么年龄、性别、气候、饮食、活动、情绪也会在健康人中有不同之处,比如婴儿、幼儿的脉象多为数脉,脉来节律整齐。健康女性的脉象较健康男性稍细、沉。阴雨天的脉象多带缓濡之象。进食热、烫、辣食物则脉象洪数,进食冷物则脉象相对偏缓。活动后或情绪激动时脉象多数、弦滑等。故健康人群的脉象有诸多影响因素,在生活中尽量顺应自然变换、规律作息、保持心情舒畅,平素适量运动、锻炼,可少受疾病缠身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