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的第三周是第14个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今年的宣传主题是“普及食品安全常识,建立科学饮食文化”。如何辨别每天吃的食物是否安全?让我们一起了解下食品安全知识,把好食品安全关吧!
培养饮食安全习惯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饭前要洗手,洗干净、煮熟了的食物才能食用。
一日三餐要吃好,定时定量进食,切忌暴饮暴食。
不吃生冷食物、不吃不洁瓜果、不吃腐败变质食物、不吃冷菜、不喝生水、不吃垃圾食品。
用餐餐具洗净、消毒,不用不洁容器盛装食品,不乱扔垃圾防止蚊蝇孳生。
剧烈运动后不要急于吃食物或喝水。
引起食物中毒的常见因素
1.在食物危险温度带(5℃~60℃,尤其是37℃~42℃区间)贮藏食物。
2.不适当地冷却/加热/解冻食物。
3.从烹调到食用的时间间隔太长,使细菌有足够的繁殖时间。
4.生熟食品交叉污染。
5.使用受污染的生食品或原辅料。
6.已加工的食物被污染。
7.厨房设备、餐具等清洗、消毒的方法不正确。
8.由病原携带者或感染者加工食品。
食物中毒应急措施
食物中毒的应急措施主要包括催吐、中和解毒、洗胃和导泻等。催吐可排出残留在胃内的毒物,适用于意识清醒且没有呕吐患者,催吐时可以用手指或筷子刺激舌根部,促使胃内容物呕出。中和解毒是指在中毒后立即口服蛋清、牛奶等,中和沉淀有毒物质。洗胃是指在医院内,用洗胃机或者用人工方法排出毒物,可以清除胃内残留的有毒物质,减少毒素的吸收。
对于已经进入肠道的毒物,可以使用导泻药来促进毒物的排出。但导泻药不能过度使用,以免引起身体脱水或肠道损伤。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导泻药。
此外,食物中毒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导致水电解质失衡。患者应多喝水、淡盐水或补充电解质溶液,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中毒症状严重时,应及时寻求医疗帮助,拨打120急救电话或前往最近的医疗机构就诊。
预防食物中毒的措施
防范食物中毒,需要从方方面面进行注意。第一,食物要清洁,生熟食品要分开;第二,生鲜食物要彻底加热,避免食用未经充分烹饪的食品,如生鱼片、生鸡蛋、生奶酪等;第三,检查食品保质期,避免食用过期食品,不吃霉变食物,不吃隔夜菜;第四,选择新鲜安全的食物,避免购买来源不明的食品,避免食用不明来历的野山菌;第五,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特别是在处理食物之前和上厕所之后。
链接
伪劣食品防范“七字法”
防范“七字法”,即防“艳、白、反、长、散、低、小”。
一防“艳”
对颜色过分艳丽的食品要提防,如目前上市的草莓像蜡果一样又大又红又亮、咸菜梗亮黄诱人、瓶装的蕨菜鲜绿不褪色等,要留个心眼,是不是在添加色素上有问题?
二防“白”
凡是食品呈不正常不自然的白色,十有八九会有漂白剂、增白剂、面粉处理剂等化学品的危害。
三防“长”
尽量少吃保质期过长的食品,3℃贮藏的包装禽类熟肉产品采用巴氏杀菌的,保质期一般为7-30天。
四防“反”
就是防反自然生长的食物,如果食用过多可能对身体产生影响。
五防“小”
要提防小作坊式加工企业的产品,这类企业的食品平均抽样合格率最低,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事件往往在这些企业出现。
六防“低”
“低”是指在价格上明显低于一般价格水平的食品,价格太低的食品大多有“猫腻”
七防“散”
散就是散装食品,有些集贸市场销售的散装豆制品、散装熟食、酱菜等可能来自地下加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