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健脾祛湿 北方润肺除燥
——读“经典”谈因地养生
胡红 主治医师麻塘中医医院病区主任

  《黄帝内经·素问》“黄帝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这里就谈到治病要“因地制宜”,养生也要遵守这个原则。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横跨五个时区,纬度跨度大,地势复杂,南北差异大,只有因地制宜,才能达到养生目的。

  一、南方多湿与火

  南方地区是指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南部,主要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地区,地势西高东低,地形为平原,盆地与高原,位于第二、三级阶梯,丘陵交错。夏季高温多雨,雨季长,冬季温和少雨。

  元代名医朱丹溪所治都是南方人,发现“江南地土卑弱,湿热相火为病者最多”,总结出南方人多热病,体质多阴虚的结论,提出“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观点。南方水多,所以湿气重,且四季皆有湿气。中医认为湿为阴邪,湿性缠绵、黏腻、重浊,湿性趋下的致病特点。外感湿邪可出现精神萎靡,易疲劳,肌肉酸痛,困重乏力,头重如裹等不适,且阴雨绵绵心情易抑郁,湿气蕴结体内,日久就会气血淤滞,进而化火。《黄帝内经》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由此可见,南方养生,首要养脾祛湿为主,脾胃强则百病除。

  南方宜健脾祛湿,清补甘温

  起居方面,避免长时间在潮湿阴冷的环境中居住劳作或停留,不要坐卧湿地,经常开窗透气,晾晒被褥衣物防潮,防寒保暖,防止外湿侵入人体。忌寒冷辛辣油腻食物,避免过食海鲜肥甘,不要大量饮酒,以避免伤脾生内湿。饮食方面,以均衡、自然、清淡、低热量、不加重身体负担的轻食为主,多吃蔬菜。四季皆宜的健脾又祛湿、既可当药物又可当食物的有:山药、芡实、薏米、白扁豆、赤小豆、莲子等。寒冷季节,以清补甘温之品为主,如鸡鸭鱼等,可以适当吃些生姜等,以温脾阳、散寒湿;湿热季节可以多吃瓜果豆类,如绿豆、冬瓜、丝瓜、苦瓜等都是清热除湿的佳品。暑热重可饮用菊花茶、荷叶薄荷茶、苦丁茶、双花茶等清凉降火。此外,煲汤中可以加入适量健脾利湿的中药,如黄芪、佛手、茯苓、白术等。饭后可适当饮用大麦茶、苹果醋、花茶等消滞醒脾。

  此外,还可以通过刮痧、拔火罐、艾灸、按摩穴位等祛湿。另外,南方气候适宜,病毒、真菌等容易在潮湿温暖的条件下滋生,病毒性呼吸道疾病、真菌感染较多,要注意防范。

  二、北方多寒与燥

  北方地区是指秦岭、淮河以北的东部季风区,是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夜温差大,冬季气候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明代名医张景岳一直在北方行医,行医中发现北方人阳虚体质多,病多寒象的事实,体质多阳虚,提出了“阳常不足,阴本无余”的论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北方生寒”。此外,北方易生燥邪,特别是秋天,更是一年中最为干燥的季节。中医学认为,肺主气,司呼吸,直接与自然界大气相通;同时,肺为娇脏,不耐寒热,喜湿润而恶干燥。干燥的空气从口鼻进入,最易损伤肺的津液及脉络,出现口鼻干燥、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咯,痰中带血等症状。另外,肺外主皮毛,内与大肠相表里,故肺津耗伤,常见皮肤干燥脱屑、大便干结不畅等症,并容易诱发银屑病、瘙痒症等皮肤病。由此可见,北方养生,首要养肺。

  北方宜润肺除燥,温养五脏

  养肺之要,在于滋阴润肺除燥。多饮水可缓解冬季口干咽燥、皮肤干燥脱屑、便秘等。饮食宜“少辛增酸”,少吃刺激性食物,以避免对肺津的损害。北方地区冬季宜进补大温大热之品,如牛羊肉等,以温养五脏,抵御寒冬,但现在生活水平高了,北方供暖,如进补太过,易生“内火”,进补宜适度。经常泡脚可暖身助眠,艾灸可祛湿散寒,温阳益气,推拿按摩促进气血流通,调整脏腑机能。高原地区饮食宜润补,如银耳、蜂蜜、百合、枇杷等都是滋阴润肺的佳品。

  北方经常出现雾霾及沙尘天气,气候多风干燥,特别要重视粉尘烟雾等对肺的伤害。此外,冬季北方地区因为气温冷,外出活动减少,日光照射不足易得佝偻病,天冷时注意多晒太阳,特别是晒脊背,可以有效增强体质、预防疾病。锻炼方式可选择长跑、打拳、溜冰、滑雪等运动,提高肺活量,增强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