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9日 星期
康复医学专家谈运动与健康
生命的活力在于运动

  近日,我国出台了健康中国行动一系列文件——《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文件中许多新的提法刷新了传统的健康理念:在定位上,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在策略上,从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转变。过去更多关注的是临床治疗,现在把临床之前的预防和临床之后的康复都纳入进来,尤其是把体育运动这种主动健康因素加进来,这是飞跃式的改变。

  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国际院士、江苏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中心主任励建安一直倡导“运动是医药”。今年67周岁的他在3年前开始跑马拉松,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行动在证明这个理念。作为康复医生,他也是在亲自实践,看看“什么是适量运动,什么是过量运动”。在这里,让我们来听听他关于运动与健康的见解——

  A 缺乏运动会带来哪些伤害

  当人们在讲运动有多么好时,总有人会说:“我不动,也很好”。还有的人提倡像乌龟一样不动。那我们就先来讲“不动”会从哪些方面给身体带来伤害。

  人不是冷血动物,而是恒温动物,与乌龟的生活方式不一样,我们的代谢不可能像乌龟一样在静止时大幅下降。有实验表明,每卧床一天,有氧运动的能力衰老一年。

  心脑血管

  人类心脑血管疾病中,所有缺血性疾病,如:脑梗,发病最常见在什么时候?是凌晨!因为我们从直立位到睡觉时的卧位,身体血液发生了重大变化:血液黏稠度会增加,血液流速会变慢,这样就容易形成血栓。血栓一旦形成,原先有基础病变的狭窄血管会更加狭窄。凌晨又是多梦时间,情绪一激动,就会出现脑梗塞或者是心肌梗塞。

  虽然多喝水会有点帮助,但是仍然无法根本性改变血液黏稠度增加的问题。因此我们反复强调:任何长期卧床的患者,都可能发生血栓性问题,无论是什么疾病。例如,临床上长期卧床的病人常见的并发症——深静脉血栓,患有骨折、脑血管疾病、脊柱损伤等长期卧床的人都有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卧床不运动是直接原因。

  呼吸

  很多人误以为躺着呼吸更方便,其实躺着呼吸是不好的。不用讲那么多生理学的道理,最直观的就是,当你跑完步呼吸急促时,你会站或者坐,但不会躺下来。从临床来看,无论心脏病发作还是慢性肺气肿发作,没有人能平卧。咳嗽严重时人们也是会坐起来咳,就是因为坐和站,吸气会更多一点。特别对肥胖的人来说,躺着时大量脂肪和胃肠道脏器会影响横膈膜的下移,影响呼吸循环。

  人是唯一一个以直立位为行动方式的动物,只要是卧位,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就会受影响,只有直立,气体交换的效率才能提高。因此想保证身体氧气的摄入与代谢就要用直立位,包括病人。现在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全部要求三十度卧位,而不是零度平卧,就是这个道理。

  骨骼

  为什么年纪大的人容易骨质疏松?钙摄入少是原因之一,但我们大多数人的食物结构从年轻到年老并没有本质的改变,怎么年轻人就不骨质疏松呢?请大家记住一个著名的骨科定律——骨骼的密度和形态取决于施加在骨骼上的力。举两个例子:

  1.海里的鱼,骨骼嚼一嚼就可以吃,用手一折就断了。因为鱼的重力被浮力抵消了,所以骨密度低。而陆地上的动物骨骼就和鱼的骨骼差别很大。

  2.人的小腿有胫骨和腓骨,胫骨很粗壮,而腓骨很细,粗壮的是承重的,细的不承重。小儿麻痹患者瘫痪的那条腿又细又小,就是因为它不承重。

  宇航员都是万里挑一最健康的人。在地面他们一定不会骨质疏松,但是从太空回地球后百分之百一定骨质疏松,是因为在天上没有重力。

  骨质疏松也和运动量有关,青少年运动量很大,而老年人运动量很少,所以不想骨质疏松不能只靠吃,一定要运动。

  代谢

  一讲到内分泌,就要讲到糖尿病。代谢异常除了和吃有关,运动是一个重大因素。为什么儿童、年轻人很少有Ⅱ型糖尿病,到了老年就成了常见病?因为肌肉不动,就会引起糖代谢障碍。

  B 积极运动是健康生命体征的一部分

  说完了“不动”,我们再来谈谈“动”。

  讲一个我自己的故事:

  2016年9月,不小心摔倒导致右脚骨折——足部三个点支撑地面,我的一个点骨折。医院的建议是手术,不手术也可以,保守治疗打石膏固定,卧床两到三个月。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现代医学也讲骨折后要固定、静卧100天。但我自己是搞康复医疗的,我不走这条路。我决定一天也不休息,每天都要走。当然,我做了一些措施,如用上减压鞋垫,让骨折部位不直接承重,并且配了一副拐杖。

  第12天爬紫金山15公里;第18天跑步10公里;第70天中国康复马拉松赛21公里,第80天在广州,我跑了人生第一次“全马”,42.195公里。很多人现在也不相信,说我跑完马拉松是我意志坚强。我的真心话是,如果忍着痛不可能把42公里跑完。

  我们想一下,哪些因素帮助骨骼愈合?第一,运动促进血液循环;第二,适当增加压力促进愈合。我自己是学医的,所以有机会自己实践。当然,愈合与治疗需要很多条件与专业知识,请大家不要简易模仿,我只是强调,人和运动的关系是值得深化的。

  运动是医疗中的一个大环节。人的生命体征有四个: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有生命体征不等于有生命价值,比如脑死亡,体征都正常但已经没有脑的活动,也就等于宣布死亡。所以要把运动体征加入,成为第五体征。合理的、长期的、积极的运动是我们健康生命体征的一部分。

  此外,运动在慢病防治过程中会促进细胞自噬(好细胞把坏细胞吃掉)作用,来防治肿瘤。201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日本的大隅良典就证明了这个现象。国际权威媒体《自然》杂志2016年发表了一篇文章:研究者让小鼠提前运动四周,然后皮下植入癌细胞,继续让小鼠运动两周。结果,坚持锻炼的小鼠与对照组中不运动的小鼠相比,皮肤癌发病率降低了61%。

  C 老年人能不能跑步?

  前面谈到马拉松,说说我和马拉松的故事:老年人能不能跑步?

  几年前,我对我所有的患者和老年朋友说:“50岁以后慎重选择跑步的锻炼方法。”

  2016年,朋友送了我一双很贵的跑鞋,我想不用它跑步太可惜了,开始尝试着跑。第一次3公里,满身是汗,之后4公里、6公里。三个月后,我跑了人生第一个半程马拉松,很惊讶自己竟然跑得下来。

  同时,我完成了人生一个重要变化——体重降了十公斤。运动让我两年时间在不减少饮食的情况下,一直维持在这个体重,从来没有反弹过。

  以前因为工作繁忙,我每年都要有一次重度病毒感冒,严重到每年要住一次院,但从2016年开始,我没有看过一次病,吃一次药。需要提醒的是,跑步不要追求成绩,跟着感觉走,循序渐进,但要持之以恒。我64岁才开始运动锻炼,还有什么不能做到?

  D 跑步真的伤膝盖?

  常常听到有人说,经常跑步会导致膝关节磨损,跑的越多膝关节坏得越快。

  2017年,美国医学权威期刊《骨科与运动物理治疗杂志》刊登的一篇文章指出,综合25个研究共125810人,竞技跑步者的关节炎发生率为13.3%,久坐不动人群的关节炎发生率为10.2%,而健身跑步者的关节炎发生率仅为3.5%。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跑步是不是会损伤关节:

  第一、跑步对关节软骨的影响。

  大家怕跑步磨损软组织,但是学医的都知道软骨是没有血管的,它的代谢是靠压力挤压的,像海绵挤水吸水一样,没有压力就没有软骨代谢,走路跑步的挤压能促进软骨代谢。

  第二、关节的稳定性。

  跑步会不会损伤韧带?答案是,如果你不循序渐进地锻炼,直接就去高强度跑,很可能因为关节不稳定导致损伤,但循序渐进地提升肌肉力量,韧带就不会损伤。

  因此,过量和高强度的跑步可能会引发关节问题,但对于普通健身跑步的人来说,跑步是有利于关节健康的。

  此外,我们还可以了解一下人体的超量恢复机制。运动量超过我们平时肌肉承受的量,肌肉就会合成新的肌肉蛋白,来增加肌肉的力量和能力。每天能走一万步,有一天能走一万一千步时,就有了超量恢复机制。如果把走路改成慢跑,你同样会适应慢跑。

  因此,每一个人每天、每月都要有意念,不断挑战自己,让生命活力延续到80岁、90岁、100岁……人生就是马拉松,不到终点我们永远在路上。         (本报综合)

2019年8月9日 星期

第07版:健康咸宁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