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日 星期
《2019国民健康洞察报告》揭示养生众生相
边熬夜边养生,说的是不是你?
C

  一边是人均寿命的延长,一边是慢性病的侵袭;一边是对健康无比的渴望,一边是迈不开的双腿;一边是勤勤恳恳地护肤,一边是孜孜不倦地熬夜……近日,健康报移动健康研究院与丁香医生联合发布《2019国民健康洞察报告》,对5万余人的数据分析显示,在健康的态度和行为方面,公众有诸多有趣甚至相互矛盾的现象。

  健康自评分偏低

  寿命长健康水平却未同步提升

  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医疗水平的提升及健康保障体系的完善,人均期望寿命不断延长。但与此同时,由于受到慢性病等因素的影响,健康状况却并没有跟上寿命增长的脚步。

  《2019国民健康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引述世卫组织的研究称,在过去近30年的时间内,全球人均期望寿命增加了9.4年;而人均健康期望寿命则仅增加8.0年。这就意味着,有更多的人会在不健康的情况下生活更长的时间。

  这种两重性在此次调研中也得到印证:人们在对健康愈加重视的同时对自身健康状况给出了低分。

  调研显示,93%的公众认为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事,公众对于健康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拥有财富”和“满意的工作”。但当对自身实际健康情况进行评分时,只有10%的公众认为自身健康状况可以达到9—10分。公众健康状况的自评平均分仅6.8,刚过及格线。

  70前、70后、80后、90后四个年龄段的公众,对于健康的自评呈现阶梯式下降的趋势。“养生”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用词汇,反而成为80后、90后人群的流行词。不过,年轻人的养生也有自己的名字:朋克养生!其特征是“一边勤勤恳恳地护肤,一边孜孜不倦地熬夜”;“一边暴饮暴食,一边关注‘养胃’”……

  健康困扰各异

  90后要颜值,80后要心情,70后要睡眠

  《报告》表明,96%的公众表示自己存在健康相关的困扰。其中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皮肤状态不好(90后最为关注)、焦虑抑郁(80后的重点问题)、睡眠不佳(70后的首选)。

  “90后要颜值,80后要心情,70后要睡眠。”通过对《报告》的分析可以看出,不同年龄的人有不同的健康困扰。在焦虑、抑郁等心理方面的问题上,年轻人的困扰明显高于中老年人,他们对于胃肠问题的担忧也高于中老年人;而中老年人对于骨关节、血压血糖血脂问题的担忧高于年轻人。

  对此,专家指出,由于工作和生活压力的影响,肥胖、焦虑、肠胃不好、睡眠困扰等问题非常普遍。而且,一个更严峻的现象是,这些问题越来越低龄化,需要引起重视。

  睡眠方面,公众对于自身睡眠满意度只有6.7分。其中,年轻人满意度低于老年人。84%的90后存在睡眠困扰;而70前公众中,这个数字是76%。公众平均睡眠时间7.2小时,而70前的睡眠时长最短,为6.8小时。年轻人的睡眠困扰集中在睡不好、难入睡等方面;而老年人的睡眠困扰,则更集中在晚上易醒来。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王含说,睡眠是人类进化至今最有效的自我疗愈手段。当身边的人出现身体疲劳或是患病,我们都会习惯说“好好休息”。但是,当我们自己遇到问题,常常未必首先想到调整睡眠。

  她还指出,认知行为治疗是治疗成人慢性失眠的首选方案之一,其中纠正不良的睡眠习惯是首要措施,包括睡前4—6小时不要饮用兴奋性物质和暴饮暴食;不用酒精助眠;适度锻练、规律作息等。

  运动知易行难

  越年轻运动参与度越低

  调查中,饮食营养知识、运动健身、家庭用药安全在目前“公众最关注的健康知识”类别中排名前三。

  然而,知易行难,在运动这一点上,公众的重视程度和现状落差最大。公众普遍认可运动对于健康的重要性,评分达9.2 分,半数以上甚至认为运动的重要性为满分10分。但公众对于自身运动状态的满意度,却只有5.5分,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公众认为个人的运动现状及格。

  《报告》显示,公众普遍缺乏运动,女性更甚。锻炼频率少于每周1次的公众占比高达47%,可以做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每周大于3次)的公众仅占30%,其中女性不参与体育锻炼(少于每月1次)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散步和跑步因简单方便、适用性强成为公众最喜爱的运动方式。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骨科主治医师齐峥嵘表示,健康的重要性已广受认可,但公众参加运动的比例并不高,参与运动的公众年龄和性别结构仍不平衡。具体表现为:越年轻的公众运动参与度越低,女性较男性的运动参与度更低。一方面,“工作忙”限制了年轻人的运动时间;另一方面,“我还年轻,疾病还远”的错觉也成为不运动的借口。事实上,上班族由于久坐、低头、不爱运动等不良工作习惯,已经成为颈腰痛、肥胖等问题的高发人群。另外,女性如果没有在年轻时通过加强运动储备足够的峰值骨量,未来会更容易罹患骨质疏松症。因此,呼吁更多年轻人,尤其是女性朋友,能够抽出时间真正地投入到运动中来。

  心理情绪问题多

  心理咨询公众接受度低

  调查显示,多数人存在心理情绪问题。接近60%的公众表示,在调查前一周内有过或轻或重的心理或情绪问题。

  心理咨询并不是人们的首选。15%的公众不会对情绪低落做任何处理。而对于会采取处理的公众而言,排名前3位的处理方式分别是:向朋友倾诉、睡觉、向家人倾诉。仅3%的人会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即便在那些“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抑郁状态”的人中,求助心理医生的比例也仅为8%。

  找不到靠谱渠道是主要问题。大部分公众认为自己的心理问题,并没有达到需要寻求心理医生帮助的地步。然而,当真的需要找心理医生时,如何找到可靠的心理医生也是公众的疑惑点。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张昕说,从美国的数据来看,每1000名美国人中就有一个心理咨询师,而反观中国,心理咨询的模式没有被广泛接受。更严重的是,心理咨询师素质也是良莠不齐,部分从业者缺乏系统培训,入行门槛低,培训时间短。不合格咨询更容易造成误诊漏诊。随着《精神卫生法》的颁布,我国正在解决心理咨询行业中的种种问题。其中,“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注册系统”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心理咨询行业正逐步走向规范。

  (本报综合)

2019年2月1日 星期

第05版:健康咸宁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