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2日 星期
共享单车的模式适用于图书吗?

  眼下,许多人已经渐渐习惯用共享单车完成“最后一公里”。图书也能按照共享经济的思维运作吗?如何让书在不同爱书人之间流动起来?

  突破传统借书定式,“借书人”在微信端提供了一个借书服务的公共平台。作为新模式,“借书人”可以不限时、不限量地借书,全国送书上门。虽然前路还需观察,但是80后的陈东赞和他三位90后同事做这件事的初衷和对未来的设想,却可以被清晰地勾勒出来。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在这样一幅未来的图景之中。

  A 初心是“让人痛痛快快借书看”

  “借书人”平台创始人陈东赞是个书痴。2007年,陈东赞在哈尔滨开了一家书店,谁知风云突变,网上书店横空出世,让他的书店梦破碎。但他和书的缘分永远在,即便在国外做生意,他在国内的朋友也会寄来成箱的书让他过瘾。

  时隔近10年,陈东赞对书的痴迷再次找到了突破口。他琢磨,在图书馆借书、还书,路途奔波不说,还得受借书数量、借阅时间限制,如果这些限制都不存在,让人痛痛快快借书看该有多好。

  朋友间凑了50万元,一个叫“借书人”的微信公众号诞生。在历经3个多月的技术开发后,借书平台于去年3月破土而出。

  朋友们并不看好,他们嘀咕,“如今这年头,谁还会看纸质书!”

  陈东赞偏不信,他拿着印有“借书人”二维码的书签来到图书馆门口发放,谁知当天晚上就有人下了单,一位叫“远方”的读者借了一本书《你是哪里人》,这比陈东赞预估的时间提前了好几天。

  在这个“云端图书馆”借书,不仅要缴纳和图书定价等值的押金,还要支付快递费、包装费,等书借阅归还后,押金全额退还。有读者计算,一本书的阅读成本约有三四元左右,比图书馆的借书成本要高。但“借书人”另出一招,如果觉得不划算,借来的书可以转借他人,让他人代还,就省去自己寄回去的费用。

  陈东赞回忆,最初一个月,他接到订单后亲自担当快递小哥,从早到晚坐着公交车飞奔在城市各个角落,一天下来能跑十几个单。现在借书最多的已借到了64本,支付押金3000多元,“我们现在有七八千本书,在外跑着的书有五千多本呢。”

  在“借书人”首页的借阅量排名中,第一名是小说《解忧杂货店》,排行前10名中有6本都是经典小说,其他是历史、励志、传记类,基本上和各大图书电商的销量榜差不多。在电商挤压实体书店生存空间的当下,“借书人”在寻找自身生存之路的同时,也试着给公众提供第三条路。

  B 假设一半家庭有个三百本书的书架

  上线一年,“借书人”现在的用户群体大多是上班族和大学生,还有宝宝妈妈们,年龄大多是80、90后。性别上,女性占到64%。地域上,无论是关注人数还是“借书人”数,排名和城市的经济发达程度几乎完全一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武汉等经济发达地区借阅率最高,北京的用户占十分之一还多。

  “借书人”的口号是“让每个家庭都有一个装满三百本书的书架”。

  以家庭为单位营建阅读惯性,会自然地影响到下一代。陈东赞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的目标就是家庭用户,纸书由于不方便随身携带,最适合的阅读场景就是家庭,摆在书架上,随时抽出阅读。”

  他说,对于有儿童的家庭来讲,客厅里占据主要位置的如果是书架而不是一台电视,对儿童的健康成长要好得多。有些父母回到家就看电视,却让孩子去学习看书,这样的家庭教育能有好的效果吗?比如有些用户借书时只借儿童书,这就说明大人不爱看书,却让孩子看;而有些用户就是大人和小孩看的书一起借,想象一下,回到家大人就拿起书看,孩子肯定也会学着拿起绘本一起看,这样的场景不比一起看电视好吗?

  陈东赞憧憬说,我们假设中国有一半的家庭,家里都有一个装满三百本书的书架,放在客厅里取代电视的位置,把电视放在一个专用的房间里,叫电视房,从此书房的概念消失,客厅就是书房。这样,一个现代的大型住宅小区,一般有1000到10000户,其总的藏书量就有30万到300万册。如果都是“借书人”的书,他们可以自由免费转借互换,毫无障碍,不出小区,几乎所有喜欢的书都能很快借到。“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想不喜欢书都难。”他说。

  “借书人”所代表的互联网借书服务这条路,怕不怕有大量同类出现?

  陈东赞说,同类一定会出现,现在已经有了,他们也是经营借书业务。“一个创业人肯定有自己的一套逻辑,这个市场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市场,风险很大,有太多问题需要解决。如果有人想出了一套好的解决方案,我们也会参考和模仿,互相参照,共同成长,要比只有我们一家单打独斗、摸着石头过河要好得多。”

  C 用商业的方式服务读书人

  看着那些坏在大街上的共享单车,人们难免担心,“借书人”是否会遇到共享单车面临的问题,直面国民素质与现代共享服务之间的落差?

  陈东赞介绍,“书的共享比单车要好得多,因为爱读书的人群素质大都不会差。”

  根据借阅规则,图书破损要自愿支付一定数额的破损费,截至目前,已有400多笔支付记录。

  一年来,明显不爱护图书的例子只有两个。“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一例在书上写写划划的情况,还过来的书大多是正常的翻阅痕迹。”陈东赞说,有一次,一位用户支付了三十元的磨损费,他说并没有弄坏书,支付磨损费只是表示对“借书人”的支持。

  陈东赞说,“借书人”提供的是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正常的社会服务。近几年来,电子商务在中国发展迅速,已经培养了大量用户接受互联网服务的习惯。其实“借书人”逐渐走向正常运营的推动力,就是用户的信任,“我们不走淘宝那种第三方担保的模式,用户支付的借书押金直接进入公司的账户。这种被用户信任的感觉非常好,我们有一种本能的责任给用户提供最好的服务。”

  目前“借书人”的平台上已经有“书友”的简单功能,你可以查询每一本书的借阅者,与他取得联系,相互转借图书,节省借还书的费用。同城或同社区的书友越多,平均到每个人的借书费用就越低。

  “所以,我们的发展策略只能是滚动发展,稳定增长。”陈东赞说,“借书人”是否能够顺利地持续经营下去,关键在于能否找到一种方法,对社会闲置图书做一个动态分配,让每一本书都不会在一个人的书架上长久地睡大觉,“所幸的是,这个方法,我认为我们已经找到了。”

  “借书人”最想要的客户是有着长久阅读习惯的人。提倡全民阅读,提高中国人的阅读素养,这是中国的大环境需要考虑的问题,“我们一家商业运营的小公司,所能做的是用商业的方式服务好爱读书的人。我们不是在做公益,我们必须要赚钱,必须探索出一条与读者共赢的商业模式,这样才可以持久地运营下去。”陈东赞这样总结。

  (本报综合)

2017年5月12日 星期

第05版:书香咸宁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