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0日 星期
历史可以很动人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记者 陈希子

  最初拜读《明朝那些事儿》,是为了赶潮流,毕竟身边很多同龄人都看过了。没想到一翻书就陷入了明史的“坑”,一发不可收拾。

  《明朝那些事儿》兴起于网络连载,全文七册,讲述的是中国明朝(1344年-1644年)历史故事。全书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运用小说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及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

  全书人物浩如烟海,万历首辅张居正是极其出彩的人物之一,也极有争议。不同于传统黑白分明的历史人物写法,作者从辩证的角度,客观剖析了张居正的政治生涯,也使读者能通俗易懂地了解明朝的历史。

  张居正出身草根阶级,青年时代饱读诗书,踟蹰满志,通过封建科举迈入士大夫阶级,并一步步身居高位。当他满怀理想投身仕途,却发现国家陷入深重危机,财政入不敷出,流民四处闹事,政治腐败不堪……现实如一盆冷水浇熄满怀理想。

  为实现个人政治目的和救国济民的梦想,张居正以深不可测的心计,高超的斗争手段,夺取了最高领导权,并发挥其不世出之奇才,创造性地进行了伟大的政治改革,开创了“万历新政”,为明朝迎来了新的生机,堪称国家之栋梁,民族之骄傲。

  但另一方面,因人物和时代的局限性,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改革赋税等制度触及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其本人也在政治倾轧中实行了非常手段,培植党羽,专断集权,晚年毁誉参半,也殃及了子孙。

  张居正无疑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典型形象,他的身上既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美好道德,也有桀骜乖张、利欲熏心的政治投机心态。恰恰是两种矛盾性格的交叉,造就了张居正鲜活生动的文学形象。

  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事,得到很多,也会失去很多,但无论如何,有两样东西,绝不能丢弃,一个叫良心,另一个叫理想。张居正的历史故事也启示了读者,良知和理想是不会消失的,不因富贵而逝去,不因权势而凋亡。

2017年3月10日 星期

第05版:书香咸宁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