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1日 星期
民俗流传的窗口
——通山门楼文化管见
记者 徐世聪 通讯员 汪延煜

  上世纪60年代末,华师毕业的武汉蔡甸人朱朝炬分配到通山县,从事教育工作,业余时间他潜心研究通山民间门楼文化,历经30多年,七易其稿,完成了52万字的门楼文化专着——《门楼溯源》。

  民居门楣题字,俗称门楼字,是中国居室建筑必不可少的点缀。古代社会,以家族为本位,聚族而居,同姓者居住在一个社区甚至一所大房子里,门楼题字自然也就同族源、族史、族风、族训有关,人们以醒目的大字题写在门楣上,一方面标扬门望家声,同时也昭示启迪后人,字数虽少,却包藏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如周姓门楼上题字“爱莲遗韵”、李姓则为“太白遗风”,意为尊崇先人大家。

  通山到处可见风格各异的门楼,堪称中国门楼文化之乡。这种古风相遗的门楼,或秀丽,或典雅,或雄浑,或端庄,成了传统的地方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门楼与族群文化

  通山古民居源远流长,门楼题字是少数几种可以用语言的形式直接讲述古人精神境界、心灵意境、生活情趣以及审美追求的先祖遗物。

  门楼与民居相辅相成,珠连璧合,犹如画龙点睛,熠熠生辉。俗语云:“字是门楼书是屋”。因此,人们把门楼字的书写看得非常重要,一般请本地擅长书法的人执笔,也有少数请外地文人写的。

  字体多以行书、草书、楷书、隶书居多。写得好的门楼字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书法作品,令人赏心悦目。而大户人家更见隆重,在选好的青石板或花岗石块上题好字后,再由名石匠精心雕刻。在通山一些老屋和祠堂的门楼上,至今还可见阴刻、阳刻的石板门楼字。

  门楼题字主要涉及姓氏、家训、郡名、典故、封号。以这种独特的形式自报家门,正是古代族群与姓氏文化的集中体现。归纳起来,通山现存的门楼主要有下面几种类型。

  姓氏门楼:直接将姓写在门楼字中,如通山境内主要有涂姓的“涂山族”、孟姓的“孟子遗风”。

  家训门楼:这类门楼字是用祖传家风昭告子孙,以求世代继承发扬。陈姓的“忠义家风”;张姓的“百忍流芳”;关姓的“仁义家风”等。

  郡名门楼:以祖先居住地的都名作门楼,表明其祖先的发迹之源。如许姓的“颖川遗风”;赵姓的“天水世第”,吴姓的“延陵世第”等。

  典故门楼:依据该姓氏名人的典故而得名的门楼字,如王姓的“三槐世第”源于王祜“手植三槐于庭”的典故、黄姓的“诗祖名家”源于北宋江西诗词鼻祖黄廷坚等。

  封赐门楼:即以皇帝的赐封封号为门楼字。如战国时燕国名将乐毅封昌国公,乐姓就以“昌国世家”为门楼字;蜀汉名将廖化官拜车骑将军,廖姓就以“车骑门第”为门楼字等。

  门楼与建筑文化

  通山史上有人口居住以来,多遍布山头岭尾、泉边溪旁的自然村落群居,他们多以单门独姓,多则百余户,少则三五户,择向阳处,凿山建宅。现在全县2615个自然湾就有2133个建在山坡上,故有无山不宅之说。

  县内高湖、山界、三源、港路、万家、沙店等地,房屋建造多以木结构为主。土墙木梁,用石板树皮当瓦片,门楼窗户为木框,依山独建,大多堂屋连三房;大路、横石、杨芳等地多以砖木结构,上盖青瓦。村庄房屋集中,形成有一至七重,有连三、连五、连七,也有明三暗五,明六暗八的;慈口、燕厦、大畈等地为库区移民后靠,房屋大多数建大山顶山腰处,泥砖青瓦,有土墙盖茅。

  明清时期,通山富户的住宅大都建得富丽堂皇。厦铺的郑家大屋,有四十八个天井,有楼房、大厅数百间。内有廊、亭、阁、花园,四周筑以高墙,成为一组较完整的园林式建筑。

  宝石舒家大屋,横梁、穿梁和立柱上,多雕塑着“龙飞凤舞”、“登科耀祖”、渔樵耕读以及花草虫鸟和历史名人典故图案。建筑风格为一进五重,屋内装饰堪称一流,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精巧雅观,图文并茂:第一重的戏台,第二重的中厅立柱,顶棚鼓壁,第三重的书房厢房,第四重的卧室客厅到第五重的祖堂神龛,分别雕塑着各种优美的装饰图案。而墙脚的大理石、花岗石上雕刻有许多名人诗词、书法,仿佛就是一个和谐统一的美术、书法展览大厅。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建房结构水平有了变化。但依山而建、伴水而修的老传统仍被保留。门楼题字作为装饰传统也保留了下来。至今,通山民间诸多村落居舍的大门门楣上,仍会有各色各样的题字,书体或遒劲有力,或清秀飘逸,使优美的自然环境同淳朴典雅的人文精神相融合,对于人文精神传承、民俗文化研究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2014年3月11日 星期

第04版:文化时空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