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新华书店在老城最繁华的三岔街口上,有二百多平方米,在山城通山的重要地段,是很显眼的。早年,我是书店的常客,看书或买书也成了我幸福的习惯。真正与小城书店结缘的,是一次偶然的机会。
我和二哥是双胞胎。那年,同时考上小镇的高中,当时政策只能录取一个。父母与我商量,说二哥身子瘦弱,眼睛还近视,我的身体强壮,在家可帮着干点活。于是,我失学了。
不久,我在城里姐姐家小住。一天,在新华书店门前,无意中碰到同学文娟。她随父母工作调动,从小镇转到城里来读书。她见我没上学了,为我惋惜。临走,她诚恳地说:你以前成绩那么好,得想法子继续上学,要不然,你会后悔一辈子的。将来的社会一定要靠知识吃饭。这句话,点燃了我求知的火苗。
善解人意的姐姐了解我的想法后,很支持我。她知道家中已有四人在上学,家庭十分拮据,为了打消母亲的顾虑,她说负责我在城里读书的费用。母亲勉强同意了。
老城书店在学校大门左侧,是上学的必经之地。一有时间我就溜进去看书。很快,我和书店的管理员混熟了,她们一个个都对我善意的微笑。其中,书店里有个姓欧阳的阿姨,是最关照我的,她知道我没钱买书,也知道我喜欢看的类型,只要是文学艺术类新书到来便及时告诉我。她可让我多浏览一些盼望已久的书,也默许我坐在书架下阅读,就算看到我为了方便下次继续阅读,悄悄在页码折个小角,她也纵容而不指责我。
上高中的那几年,我阅读了大量的国内外名篇名著。那些,都是我最喜爱的作家作品。以至于我现在还清晰记得英国作家哈代名著《伯德家的苔丝》,日本川端康成的《古都雪国》,雨果的《悲惨世界》,还有普希金,雪莱,裴多菲,聂鲁达诗等等。几十年来,不管春夏秋冬风霜雨雪,我依然保持去书店买书看书的习惯,从不间断在书海中遨游。在老城的书店里,在知识的氛围中,我安静地与一个个高尚的灵魂对话。我的精神日益丰富,情操得以陶冶。无论岁月多么艰难,有书香陪伴,一路安然度过。
前几年,随着商业大厦开工庆典,老城书店在炮竹声与隆隆的推土机声中已荡然无存。
当以前一排排整齐的书架被一间间高档店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所取代,我眼花缭乱,一片茫然。闻不到散发着油墨的气息,看不到雅致的书本,在物欲横流、浮燥充斥的生活里,我感到索然无味。
不久,我搬家去新城居住,意外发现老城的书店搬迁到了此处。面积比以前大了不少。书店设置、布局、调配都是一流的,并适时播放一些轻音乐。虽然环境敞亮舒适,然而,远离了居民区与学校,生意冷冷清清,买书、看书者寥寥。店员全是陌生的面孔,有几分冷漠,使人有了压抑与惶恐。心浮旧忆,淡淡的忧伤涌上心头。
许是网络、手机、电视的普及,阅读的方式增加的原故,如今看书买书的人越来越少。然而不管世事如何变迁,也无法改变我读书、买书、藏书的习惯。以抚摸、虔诚、捧读书籍的方式学习,在书香的浸泡中,感染文字的安静,了却世俗的浮躁与虚荣,将是我一生的坚守。
我依然怀念老城书店,它给了我生命太多的启迪与渴求,我更怀念那时读书的氛围以及曾为我安心阅读善良守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