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8日 星期
何必去看山
张涛

我对水墨画一向兴致缺缺,一方面画师固然需要极高的技法和境界,另一方面观者也需要相当的鉴赏力和品位才能有所悟。而我,只是一介碌碌俗世中的路人,自身沿途的所见都无力消解,更遑论参摩旁人眼中的须弥。

湖北省美术院院长、硕士生导师、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艺委会主任……咸宁籍董继宁先生这一长串头衔中的任何一个都足以令人侧目!因此当文友邀约前往董继宁美术馆参观时,胸中竟平白生出了许多期盼。

画馆坐落在汀泗桥镇长寿村,四面山岭葱郁,竹林掩映玄幽。下车时下意识看了眼手机,信号居然在中断状态。不禁慨然,大约这样不染纤尘的山水,才能滋育出大师指间连绵的笔墨吧。

尽管给自己预先加载了这许多心理暗示,但在步入展厅的一刻还是有了一瞬的失神,不为那视野所及飞翔在空中蔽日的颜色,而是为我自己——讲解员没来,却已隐隐觉得,我见到了山。

画家的笔触是有声音的——初春滂沱而去的江水、仲夏山崖循势而飞的瀑布、深秋划破天际的雁鸣、峭冬印入羊肠的蹄声……细微处往往只寥寥带过几笔,却已唱响桑田四季。

画家的笔触是有表情的——有的和煦从容,枝叶藤蔓在静谧的夜空下忘我地伸展腰肢,水波中的倒影被风呵得似真似幻;有的慷慨激烈,页岩断面冷峻的线条和峰顶苍茫的灰白向你迎面袭来触手可及的雪意。但更多的表情我理解为希冀——从大片大片若铅块般厚重的黑黄中穿心而过无比精纯凝练到极致的曙光;熙熙攘攘相互推搡着冒出头的叶芽;初为人妇的小媳妇的酒窝般含羞带怯的花蕾……处处都溢淌出山里人的坚毅淳朴和对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

画家的笔触是有脾性的——《长河落日圆》中苍莽雄浑若混沌初开的夕阳;《清岁如歌》中钟秀内敛的叶脉;《山上人家》里飘逸出尘的云霭……每幅画卷背后都仿佛立着一个性格鲜明棱角井然的人,虽然你看不清他(她)的装束穿着,但嗔笑喜怒皆跃然纸上。

各个展厅一路迤逦行来,我们不仅为大师作品数量之丰厚所动容,更为一众画作的品质之高,立意之远而叹讶连连!几乎每卷画的身后都有一帧量身定制的典故,几乎每一笔起承里都寄蕴了只隶属这个时空无法复制的情思。

如果说这些画有些什么共性,应该说就是饱满了,每卷画上都承载着无有穷尽的色彩和满满当当的线条,它们的生命力是如此茁壮骄横,糅合了霜雪雾雨各式大自然无可抵挡的伟力,把彼岸参差的花种进你被涤荡得如孩童般澄澈的眼里。当红、黑、白、灰……这些属性完全相左的色彩交织在一起将你揽入怀中,你会像第一次走上海滩的孩子,起初感到惶然——怎么会是这样?须臾,椰风贝影牵走了你的视线和足迹,于是你复返安然——原来如此……

讲解员依然没到,但水墨的况味已经染入身体发肤。同行的人讲,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来董继宁美术馆了,但每次来展馆的感受都不一样……心下于是想,千人眼中有千种颜色,即便同一人,在不同时间看同一幅画,所得也会截然不同……根本原因还是大师深植在这笔墨中的浓得化不开的乡情!这份情既包蕴了对故土的天穹下作息繁衍的生灵万物的钟爱,也涵括了大师对自然法则天道伦常的敬畏之心,这种敬畏源自于大自然无时无刻绽放在山郊野陌的祥和之美,心灵为之訇伏。而天地之美,本就是世上至强的力量!

参观至此,八尺横幅也好,三寸小笺也好,我已不再纠结画中山水的名称由来,技法背景……不等了,去吧,去吧!行囊尽卸雁归处,案尺白云董人心;卷中山河有莽意,何劳舟车去看山!

(作者单位:咸宁供电公司)

2013年10月8日 星期

第14版:花海泉潮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