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25日是第39个“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宣传主题为“打疫苗 防疾病 保健康”,旨在号召全社会共同行动,以疫苗为“盾”,守护儿童健康成长,筑牢全民免疫防线。
疫苗—儿童健康之盾
疫苗是预防、控制疾病和保护儿童健康经济、有效的手段。通过接种疫苗,孩子不仅能够获得对特定疾病的免疫保护,还能阻断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第二条,疫苗,是指为预防、控制疾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免疫接种的预防性生物制品,包括免疫规划疫苗和非免疫规划疫苗。
免疫规划疫苗:居民应当按政府的规定接种、由政府免费提供疫苗。这些疫苗主要用于预防严重的传染病,0-6岁儿童应按时全程接种,入托入学需要查验接种记录。如有漏种的疫苗,请及时到卫生院补种。
非免疫规划疫苗:由居民自愿选择是否接种,作为免疫规划疫苗的重要补充,能够进一步降低疾病发生风险。
家长可以根据自身经济情况和孩子的健康状况,选择接种非免疫规划疫苗。这些疫苗作为免疫规划疫苗的重要补充,能够进一步降低疾病风险,为孩子们提供更全面的免疫保护。
疫苗安全 科学接种
疫苗的安全性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疫苗在上市使用前需要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和审批程序,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在疫苗接种过程中,预防接种工作人员会遵循科学、严格的工作规范,确保接种安全。
许多家长担心孩子同时接种两种疫苗,会不会有什么影响?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同时接种两种及以上疫苗不会影响接种效果,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单独接种相似。
《国家免疫规划操作技术规范(2023版)中指出,允许两种及以上疫苗在不同部位同时接种,以提升接种效率并减少交叉感染风险。
作为监护人,有责任确保适龄儿童按照规定及时接种免疫规划疫苗。预防接种证是儿童接种记录的有效证明,也是儿童入托、入学的重要凭证。请妥善保管预防接种证,并在儿童入托、入学时主动出示。如发现漏种情况,请及时带孩子进行补种。
接种疫苗应注意什么?
疫苗作为一种特殊的预防性生物制品,对人体而言它是个外来异物,因为个体差异,在接种疫苗之后,身体出现的反应也不尽相同。
提醒广大家长,在接种疫苗前应如实告知接种人员自己或受种者的健康状况,接种后需留观30分钟,以便监测受种者是否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
数据显示,接种疫苗后的过敏性休克大多数发生在接种后的30分钟内,在留观期间,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等紧急情况,医护人员可以及时采取救治措施。
因此,接种疫苗后一定要在留观区等待30分钟,确认无不适症状后方可离开。不过,接种疫苗后发生过敏性休克是很罕见的,大家也不必太担心。
接种疫苗后,接种部位要保持干燥和清洁,接种当天尽量不要洗澡,建议在接种疫苗后24小时后再洗澡,以减少感染的风险。洗澡时应避免用力搓揉接种部位,以防针眼感染。洗澡后应擦干身体,并确保接种部位干燥。
接种疫苗不仅是个人行为,更是对整个社会的责任。每一个人的接种都在为整个社会建立更强的免疫屏障。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守护儿童健康,共筑免疫屏障,共享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