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是一名在小学数学教育领域耕耘了39年的小学教师。回首往昔,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让我有幸参与并见证其变迁。担任教研组长的十几年、以及加入王小明名师工作室的7年,是我职业生涯中最耀眼的时光,这既是我与同事探寻数学教学奥秘的旅程,更是我不断成长与蜕变的历程
教研之路,始于热爱。我所在的咸宁市实验小学是省级重点、市级示范小学,班级人数众多。初任教研组长的前两年,我察觉到繁重教学任务下教师们热情的消磨。
深知教师热情是教学进步的核心动力,我带领老师们从年级组集体备课做起,涵盖大单元教学目标、课时重难点及教学困惑,共同钻研教材。一次集体备课中,一位年轻教师分享 “分数除法”的创新教学法,通过画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理解除法意义。研讨中大家积极发言,思维火花迸发,教师们眼中重燃对教育研究的热情。我意识到,教研活动不仅是探讨教学问题,更是唤醒教育初心,激发教师对教育研究的热爱,给予他们教学动力与成就感。
教研活动的魅力,在于教师们思想的碰撞与融合。我们教研组与王小明名师工作室的教师,各具独特教学风格与理念,这些差异成为宝贵财富。“同课异构”活动中,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课,两位教师风格迥异,一位从生活实际问题出发,课堂气氛活跃;另一位从数学概念本质入手,讲解深入透彻。课后交流研讨环节,教师们各抒己见,思维相互碰撞,拓宽教学思路,青年教师也在教学打磨中不断进步。同时,学校积极组织校外教研交流,参与联合教研、邀请专家指导、外出观摩学习,每一次交流都是思想盛宴,促使教师反思改进教学,推动教学创新。
在教研路上,我们始终回归教育本质,探寻教学真谛。组织教研活动时明确主题,聚焦“真问题”。工作室七年围绕“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除法计算教学研究”这一课题开展研究,尊重学生认知规律,从二到六年级研究除法相关内容。
每一次探究课都精心设计前测和后测,从学生疑惑入手,设计真实情境问题,引导学生经历“真探究”,培养学生数学素养,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分析问题,用数学语言表达观点,回归数学本质。
教研发展紧跟时代步伐,我们通过读书提升素质与修养,从古代教育专著到前沿大师著作,带着问题读书并交流心得。同时利用AI技术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创新教学方法,结合多种教学APP丰富教研活动形式,与教联体学校深度合作,不断学习进步。
教研成果的有效辐射意义深远。这些年,我们组织公开课、观摩课、送教下乡,将成果融入课堂;开设专题讲座,每年暑假到湖北科技学院做国培讲座分享经验;撰写教研论文和案例,在各级刊物发表;积极参与青蓝工程,做好传帮带,助力青年教师成长。
教研是辛苦却快乐的事,是我十几年坚持的事业。虽遇挫折困难,如教学改革阻力、教研成果不显著等,但我始终坚持不懈,不断反思调整。
与志同道合的老师们为同一目标奋斗,成就了教师和学生,彰显教研价值。许多年轻教师在教研活动中从懵懂新手成长为教学骨干,专业素养显著提升。我深刻体会到教研工作的价值意义,它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学生全面发展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