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探大幕,千亩茶园翻碧浪,十里竹海和松风,樱簇云霞蒸山野,东源花谷沸人声……一走进春天里的大幕乡,就能看到这样一幅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近年来,咸安区大幕乡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两山”理论,紧扣 “生态立乡、产业兴乡、文旅强乡、民生惠乡” 的发展脉络,深耕细作特色农业、康养旅游、农旅融合三大板块,开创了一条独具魅力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特色农业:引领产业升级新篇章
在金鸡山村与泉山口村,二十余支施工队伍正热火朝天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四千余亩集中连片的耕地,通过“小田并大田”改革焕发出勃勃生机。
土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更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生产要素。大幕乡依托党组织领办的合作社模式,充分挖掘土地资源潜力。就拿井头村来说,去年,该村合作社通过流转撂荒地种植金丝皇菊、发展林下养鸡,村集体收入实现了翻番,达到了13万元,村民人均增收超过2000元。
在西山下茶园,数十名农户正忙着采摘鲜嫩的茶叶。“我们乡的幕峰有机绿茶荣获‘鄂茶杯’金奖、‘国饮杯’金奖等数项殊荣,全乡茶叶年销售额已突破1000万元大关。”大幕乡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乡已建成白云山、西山下两大片千亩标准化茶园,并创新性地推出“茶旅+艺术”模式,打造大幕乡西山下艺术研学基地。
而随着该乡80公里林区公路的贯通,楠竹运输成本直接压降30%,进而催生出一片深加工群:竹炭加工、竹根雕工艺等项目,带动竹林亩均增收400元,形成了 “原料采集—精深加工—文创营销”的完整价值链。
盘活土地资源、打造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为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推进农业产业升级积蓄了强大动能。
康养旅游:赋予生态经济新动能
“空气清新、风景宜人,配套服务专业,在这里疗养心情都舒畅多了。”在大幕樱花谷康养中心,来自武汉的张先生正享受中医理疗服务,自打住进大幕,他就认定了这片“宝藏康养地”。
樱花谷康养中心是由大幕乡卫生院创办的现代化康养机构,通过引入专业医疗资源,该中心开创了“森林疗愈+健康管理”的新模式,依托大幕乡万亩竹林和富硒土壤优势打特色牌,并结合该乡新建成的300亩油茶及中药材种植基地,开发药膳、绿色套餐等特色产品。
新模式、专业化、有特色,康养旅游品牌迅速打响,2023年,大幕乡卫生院仅开放养老床位60张、入住15人。今年,不仅床位紧俏“一位难求”,床位规模还较2024年再扩大了40%。该乡卫生院也荣获全国“优质服务基层行”优质机构称号,康养产业发展“含金量” 更足。
“我们正积极与各三甲医院合作,研发康养课程,从过去打‘健康牌’‘环境牌’再到打‘标准牌’,‘趁热打铁’把特色做得更足。” 樱花谷康养中心负责人介绍,“今年,我们有信心实现接待量同比增长80%的目标。”
挖掘生态资源优势,结合专业服务,推进创新发展,已经成为激活“生态经济”的重要一招,广袤农村的健康产业大有可为。
农旅融合:拓宽增收渠道新路径
眼下正值春种好时节,来自温泉城区的李女士,带着孩子来到井头村,体验劳动的乐趣。
“我们认领了一片共享菜园,可以让孩子拥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体验,既有趣,也更有收获。”李女士说。她口中的“共享菜园”,是井头村田园综合体的一部分。
大幕乡对井头村仙女湖畔70亩地块进行集中打造,建设田园综合体,通过“土地流转+就业帮扶”的模式运营,这一模式“唤醒”了沉睡的碎片化土地,实现了集约高效的利用。
“全靠农业和旅游相结合。”村民们纷纷表示,如今大家既当员工、又当“股东”,每年增收8000元以上,日子越过越红火。
文化,则为乡村旅游注入鲜活灵魂。东畈陈古民居经过修缮后重现了明清风貌,桃花尖百年“夫妻”红豆杉也成了热门打卡地。就在本届大幕乡樱花文化旅游活动、露营季活动期间,该乡通过整合“三山一湖”资源,开发出了“茶香研学”“竹海越野”等6条特色旅游线路,让广大旅客在大幕“玩得开心、吃得放心、住得舒心”。
农旅融合在大幕乡结出了累累硕果,不仅让土地资源得到更优配置,带动村民增收,还通过文化元素的融入,丰富了旅游内涵,成为乡村实现多元发展、拓宽增收渠道的有效途径。“从‘靠山吃山’到‘绿富同兴’,我们将继续擦亮‘樱花小镇 云秀大幕’的品牌形象,以产业融合激活生态价值,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富民强乡的金山银山。”大幕乡党委书记刘志敏表示,目前,大幕乡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均增长25%,13 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均突破10万元,“产业兴旺、百姓富足、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正在这片土地上生动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