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润心 以爱育人
——记咸宁市第十八小学教师谢倩
本报记者 章文静

  “春日的雨丝是天空写给大地的诗,秋天的落叶是树木送给泥土的信——”在咸宁市第十八小学五(二)班的语文课上,班主任谢倩正带着学生们轻声诵读散文片段。暖阳斜映中,她俯身指导一名学生修改作文,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与稚嫩的读书声交织,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教育图景。这位扎根讲台九年的语文教师兼班主任,用文字的温度与师爱的厚度,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凡的教育篇章。

  以文为舟:语文课堂里的诗意栖居

  “语文不是枯燥的字符,而是生命的对话。”作为语文教师,谢倩深谙文字的力量。她将古诗文诵读融入晨读课,带领学生用轻快的节奏吟唱《江南》《咏鹅》;在作文教学中独创“生活观察本”,让孩子们记录“桂花落下的弧线”“同桌笑起来的酒窝”;更自创“汉字故事会”,从“春”字的甲骨文讲到“爱”字的繁体结构,让横竖撇捺间流淌文化血脉。

  这份匠心换来丰硕成果:2022年她荣获师德师风征文市一等奖;她执教的班级学生作文多次在市级比赛中获奖;在咸安区语文教研会上分享教学经验,其“情境式读写融合”模式获得一致好评。“谢老师的课像魔法,汉字都活过来了!”学生小雨在日记本里写道。

  以爱为桥:班主任的“情感教育学”

  “教育是心与心的同频共振。”身兼班主任的谢倩,将语文教师的细腻转化为治班智慧。面对新生纪律涣散,她巧用“榜样激励法”,把行为规范编成童谣:“字端正如春苗长,声轻柔似溪水流”;当课堂喧闹时,她举起自制的“静心荷花牌”,笑言“荷花听见噪音会合拢花瓣哦”。这些充满文化韵味的引导,让规矩不再是冰冷的枷锁。

  今年初春的诗歌朗诵比赛,见证了她的“放手哲学”。脚踝受伤的她,将古诗舞蹈编排全权交给学生,孩子们自主排练、合作发力,最终斩获一等奖。赛后总结会上,她含泪念起学生的排练日记:“谢老师说信任比指导更重要,我们要做照亮自己的星星”。这句话被裱进班级“成长记忆墙”,成为师生同成长最耀眼的注脚。

  以柔化刚:九年坚守的温度刻度

  在谢倩的办公桌上,有学生集体手绘的画卷,用百家姓拼贴的“谢”字挂饰,以及本届孩子每日轮流放置的“今日最美句子”便签。感怀师恩的主题班会课上,当孩子们哼唱《班主任之歌》时,她忽然想起九年前初登讲台的自己——那个紧张到板书发抖的姑娘,如今已能笑着拥抱教育路上的酸甜苦辣。

  “九载春秋,学生是我最好的教科书。”面对从业获得的荣誉与称号,她更珍视那些细微的成长:自闭男孩在作文中写下“谢老师的眼睛会说话”,顽皮“小刺头”当上文雅“领诵员”,而家长那句“孩子说长大要成为谢老师这样的语文老师”,则让她看见教育生命的延续。

  从青涩到成熟,谢倩用三千多个日夜诠释“语文人”的使命:在拼音格里播种希望,从标点中聆听成长,借文字传递生命的热度。正如她在教育札记中所写:“语文教师的幸福,是看童真在墨香中舒展,是听花开的声音里有平仄,更是用九年、十九年、九十年,去等待一个灵魂被文字温柔照亮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