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青光眼 关注眼健康
本报记者 李嘉

  每年3月6日是世界青光眼日,而3月的第二周则是世界青光眼周,旨在提醒全球公众关注青光眼,关注眼部健康,尤其是40岁以上的群体和高危人群,应该定期进行眼科检查。早期发现和干预是预防视力丧失的关键。

  什么是青光眼?

  青光眼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眼病,而是一组进行性视神经损害的疾病统称,通常以视神经损伤和视野缺损为特征,主要与眼内压过高有关。眼内压升高会压迫视神经,损伤神经纤维,导致视力的逐渐丧失,甚至失明。值得注意的是,青光眼的损伤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视力一旦失去便无法恢复。

  青光眼的分类有哪些?

  原发性青光眼(最常见)

  继发性青光眼(由其他疾病引起)

  先天性青光眼(出生时就有)

  原发性青光眼又可分为开角型青光眼和闭角型青光眼,其中开角型青光眼最为常见,约占所有青光眼病例的60%—70%。

  不过,青光眼在早期发生时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使得许多人因此被“偷走”了视力。

  青光眼的危害与早期症状有哪些?

  青光眼的早期症状往往非常隐匿,很多患者在病情处于初期时并未察觉。常见的早期症状包括:视力逐渐下降,尤其是视野边缘模糊;早晨起床后看书、看报费力;眼眶和前额部位感到胀痛不适;情绪激动时,出现头痛或眼睛胀痛;看东西模糊;偶尔在晚上看灯光时,眼前会出现五彩斑斓的光圈。

  这些症状常常被当成是“人老眼花”“视力下降”或是“缺乏休息”,很多患者因此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因此,定期检查尤其重要。

  青光眼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青光眼如此可怕,但并非每个人都会得病。以下这些人群,患青光眼的概率更大,需要更加关注眼部健康,定期进行眼科检查:有青光眼家族史,高度近视或远视者;长期使用类固醇药物的人群;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全身性疾病者;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特别是女性。

  如何预防和治疗青光眼?

  早筛早控是避免青光眼导致视力丧失的关键。青光眼无法完全治愈,但通过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延缓视力丧失。

  预防措施:

  定期眼科检查:尤其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和高危人群,建议每年进行眼压检查。

  避免眼疲劳:避免长时间在昏暗环境下用眼,比如长时间在灯光昏暗的地方看手机或电脑。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戒烟、控制饮酒、保持正常体重、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血糖和血压水平。

  治疗方法:

  青光眼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药物治疗:通过眼药水或口服药物来降低眼压,是最常见的治疗方法。

  激光治疗:激光可以通过改善房水循环,达到降低眼压的效果。

  手术治疗:对于药物和激光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小梁切除术或者房水引流物植入术。

  青光眼是一种不可逆的致盲性眼病,但通过早期筛查和科学管理,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发展,保护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