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点亮孩子心灵的烛火,温暖的光会映出孩子天真的脸庞。一次“送教下乡”的活动,让我发现了更多明媚的笑容。在那山水之间,有一群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美的追求如同山间清泉,纯净而强烈。那场绘梦之旅的景象,令我至今记忆犹新。
思绪被拉回到那天清晨,学校组织一些音乐、美术教师前往坐落在大山深处的通城县某乡村学校送教。途中,大家都在兴奋地交流各自的教学计划安排,期待的心情溢于言表,力争为这里的孩子们带来不一样的艺术教育体验。就这样,在一片被群山环抱的静谧乡村中,蜿蜒的泥土小路上驶来一辆大巴车,深深浅浅的车轮印直通村里的小学。
这所学校坐落在青山绿水间,两层教学楼的瓷砖块有些斑驳,应是岁月在此留下的印迹,操场上的水泥地却很新,周围还开辟了几块空地,标注着小菜园、饲养角等,孩子们可以亲手种植蔬菜、喂养小动物,让孩子们的在校时光有多样趣味。尽管教学设施有些简陋,校园内各个角落却非常干净整洁,可见教师们与孩子们都有好好对待这个校园,这是村里孩子探索新知的唯一场所,也是他们追寻未来希望的桃源。
孩子们像一群快乐的小鸟,围着我好奇地打量,七嘴八舌地问我一大堆问题,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渴望。当我拿出送给他们的五颜六色的画具和各式各样的材料时,更是兴奋不已,纷纷围过来想要亲手触摸那些从未见过的艺术工具。
随着上课铃声的响起,我的美术教学正式开始了。第一节在二年级进行绘画课《我画的大鱼》,我先从鱼的形态、结构、色彩等方面给学生详细讲解,再耐心示范指导,整个环节从基础的线条、色彩,到复杂的构图、创意,每一步都让学生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绘画时,有些孩子较胆怯,我不时地给予鼓励和赞扬,让他们大胆尝试,发挥想象力,在画纸上尽情挥洒,畅游在艺术的海洋中,享受创作的乐趣。最后,一幅幅充满童趣的作品陆续呈现了出来,笔触虽然稚嫩,却彰显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创意。
接着是五年级的手工课《废旧物的新生命》,由于时代快速发展,消费主义盛行带来了大量的废旧物品,我们要去发掘废旧物的潜在价值,并将环保理念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我先引导学生将纸板、塑料瓶、旧衣物等废旧物品进行分类,接着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如何将这些废旧物品转为艺术作品,确定制作方案后,开始实操将物品进行改造和装饰。课堂上,孩子们互帮互助,裁一裁、贴一贴、拼一拼,忙得不亦乐乎。最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制作出了由塑料瓶改造的花盆、旧衣物拼贴的布偶、瓶盖装饰画等各种精美的作品,这些作品凝聚了孩子们的心血和智慧,展现了她们独特的创造力。
手工活动结束时,我举办了一场小型的艺术作品展。让孩子们把他们的绘画作品、手工作品摆在操场球桌上,现场顿时围满学生,大家看到形形色色的大鱼、小巧玲珑的挂饰、奇形怪状的笔筒等作品时,人人都在欣赏着这个小展览。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出,孩子们的脸上露出自豪和喜悦的笑容。这些作品虽然简单粗糙,但每一件都蕴含着她们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是属于她们独一无二的创造。
送教下乡,不仅仅是知识的单向传递,更是心灵的双向奔赴。此次活动不仅让乡村的孩子们接触到了专业的美术教育,更能激发了他们对艺术的兴趣和热爱。在这里,我看到了乡村孩子们质朴的情感和对学习的热忱;在这里,我领悟到教育的本质是唤醒与点燃;在这里,我给孩子们带来一把开启艺术想象的“金钥匙”。我深知,一次送教下乡或许改变不了太多,但我坚信只要更多的教育者投入新时代的浪潮中,这星星之火必将形成燎原之势,为乡村孩子启迪美好梦想,为乡村教育点亮艺术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