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工匠精神的培养是党和国家赋予高职院校的基本任务之一,目前高职教育领域内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存在不足。这不仅严重阻碍了学生对工匠精神内涵的深入理解,更无形中限制了其在职业生涯中的实践应用与创新能力的发展。鉴于此,本文从多维度、综合性分析研究,提出相应建议,旨在全面提升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深度与实践能力,为高职教育领域的人才培养模式革新提供有力支撑。
“工匠精神”,本是手艺工人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和实践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工匠精神”,并阐明了工匠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时代内涵。工匠精神的培养是时代的需要,契合了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求,是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高职教育应高度重视工匠精神培养,积极落实相关策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助力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
一、工匠精神的理解背景与意义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高职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工匠精神不仅是对传统工匠技艺与精神品质的传承与发扬,更是对现代职业人才追求卓越、精益求精态度的高度凝练与概括。
从理论层面来看,工匠精神的培养研究有助于丰富职业教育理论体系,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提供有力支持。它要求我们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人才培养路径与方法,为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从实践层面来看,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可以有效提升其职业素养与创新能力,为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赢得更多机遇与挑战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能为社会输送更多具备高素质技术技能与工匠精神的人才资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持。
二、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现状及其影响
据李冠文和杨英等学者的深入研究与分析显示,当前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普遍停留在较为浅表的层面,往往缺乏对其深层次内涵与核心价值的深入洞察与理解。具体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认知片面化。许多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仅仅停留在技艺精湛、工作认真等表面特征上,而忽视了其背后所蕴含的精益求精、持续创新等深层次内涵与价值追求。
2.理解碎片化。由于缺乏系统的教育与引导,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往往源自于媒体报道、网络讨论等碎片化信息渠道,难以形成完整而深刻的理解体系。
3.应用脱节化。由于认知不足与理解不深,学生在实际学习与工作中往往难以将工匠精神与自身专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导致其在实践操作中缺乏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精神动力与行动指南。
这种认知现状不仅对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构成了潜在威胁与障碍,更对高职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与社会认可度的增强产生了不利影响:一方面,由于缺乏工匠精神的引领与支撑,学生在专业技能学习与职业素养培养方面往往难以达到较高的标准与要求。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对工匠精神认知的普遍不足与重视程度不够高,导致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方面存在一定的偏差与脱节现象。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与理解,以推动高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与社会认可度的不断增强。
三、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剖析
分析当前大学生对工匠精神认知不足的现状及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培养模式欠佳:学校在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上未能充分融入工匠精神的元素与价值观念,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也缺乏对学生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精神的有效培养与引导,进而导致学生在校期间难以形成对工匠精神的深刻认知与高度认同。
2.社会短视主义盛行:在当前社会文化背景下,“快餐文化”“速成心态”等价值观盛行一时,人们普遍追求快速成功与短期利益,忽视了对长期价值与精神追求的关注与重视。这种社会文化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对工匠精神重要性的正确认识与高度重视;同时,媒体舆论对工匠精神的宣传报道也往往存在片面化、浅表化等问题,难以引发公众对其深层次内涵与价值追求的深入思考与共鸣。
3.学生职业认知不足:许多学生对自身专业发展前景与职业发展方向缺乏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规划,在面对就业压力与市场竞争时往往过于关注薪资待遇与工作环境等表面因素而忽视了职业素养与综合能力的重要性。这种职业认知的模糊性与功利性使得学生在学习与工作中难以形成对工匠精神的自觉追求与践行动力。
四、高职教育中工匠精神培养的路径探索
学生对工匠精神认知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并推动高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与社会认可度的不断增强,我们需要从学校教育、社会文化以及学生个体等多个层面入手制定并实施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策略与措施。
1.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主渠道与主阵地,学校应积极推进工匠精神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具体措施包括:一是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安排,将工匠精神相关知识点与技能点纳入专业课程体系之中并设置专门的教学模块进行重点讲解与训练;二是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案例教学、互动讨论、实践操作等多种启发式、案例式、项目式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三是加强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建设,将工匠精神作为重要考核指标纳入学生学业评价体系之中,以引导学生重视并践行工匠精神。
2.课程实训体系优化:课程实训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其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之一。学校应加大对课程实训体系的建设与优化力度,为学生提供更多模拟或真实的工作环境,以锤炼其技艺并体验工匠精神的魅力所在。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建设高水平校内实训基地、校企合作项目、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先进的实训设备与技术支持;二是设计科学合理的实训项目与任务,让学生在真实的或高度仿真的工作环境中,亲手操作、反复练习,主动追求卓越与精益求精;三是加强实训过程管理与指导,确保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能够真正领悟并践行工匠精神。
3.师资队伍建设与培训:教师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力量与关键因素之一。学校应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教学水平以确保其能够胜任工匠精神培养的重任。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与职业观;二是加强教师专业素养与技能水平培训,组织教师参加企业实践锻炼、国内外交流学习等活动,拓宽教师的视野,增强其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三是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及评价体系中,以自身的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榜样。
4.校园文化氛围营造:校园文化氛围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并促进其全面发展与成长成才。具体措施包括:一是举办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定期举办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工匠精神主题讲座等活动,在学生展示自我、交流学习过程中激发其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内在动力;二是加强校园媒体宣传与舆论引导,利用校园网、校报、广播等媒体平台加强对工匠精神的宣传报道与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三是加强班级与宿舍等基层组织的建设与管理,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与宿舍文化活动等方式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与归属感,并促进其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5.社会环境资源协同:学校应积极与企业、行业协会等外部环境资源进行深度合作,共同推动工匠精神的培养与传承工作。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与合作单位,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与就业岗位,锻炼其实际操作能力与职业素养;二是加强与行业协会的联系与合作,共同制定行业标准与技能规范,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与职业素养;三是加强与政府部门及社会组织的沟通与合作,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推动工匠精神培养工作的深入开展与广泛传播。
五、结论与展望
在快速变迁的时代洪流中,工匠精神如同一股清流,以其独有的坚韧与纯粹,照亮了高职教育的发展道路。这一集中体现了精益求精、不断超越自我、追求极致完美的精神品质,不仅为高职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石,更成为了衡量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价值标尺。随着产业升级与经济结构的调整,对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高职教育作为培养这类人才的主阵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者单位:咸宁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