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五脏——中医五行理论(九)
温佳梅咸宁麻塘中医医院主治医师

一、 五脏的定义  

在中医学上,五脏是人体中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的统称。五脏的主要功能是生成和储藏精、气、血、津液和神志,所以又名五神脏。《黄帝内经·素问》记载:“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脏在古代又称“藏”,因为人体五脏主要的生理功能就是生化和储存精气。由于精、气、神是维持人生命活动的根本,所以五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黄帝内经·灵枢》记载:“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指出心、肺、脾、肝、肾五脏都与精神情志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内经》中的“精神血气魂魄”,即代表着不同类型的精神活动,并分别归属于五脏。具体而言就是“心藏神”“肺藏魄”“脾藏意”“肝藏魂”“肾藏志”。

二、五脏的功能

《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华在面,充在血,阳中之太阳,通夏气。

心主血脉,是全身血脉的核心,心通过血脉将气血津液输布全身,心又主神志,是精神、思维和意识活动的中心,在人体处于最高领导地位。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华在爪,充在筋,阴中之少阳,通春气。肝主疏泄,调节人的情绪,帮助消化,肝主藏血,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者—仓廪之本,营之居,华在唇,充在肌,此至阴之类,通土气。脾主运化,是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营养物输送的主导,为气血生化之源,被称为“后天之本”,脾又统血,能统摄血液不致溢出于血脉之外。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肺者—气之本,魄之处,华在毛,充在皮,阳中之太阴,通秋气。肺主气,司呼吸,是呼吸新陈代谢的场所,又能宣发卫气和输布津液于全身以温润肌肉皮肤。

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肾者—封藏之本,精之处,华在发,充在骨,阴中之少阴,通冬气。肾藏精,负责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被称为“先天之本”,肾又主水,调节人体水液代谢平衡。

三、五脏的相生相克关系

在中医理论中,五脏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制约,对于维护人体的内在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相生: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形成了一个循环相生的链条。这种相生关系确保了五脏之间能够相互滋养和支持,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相克: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心克肺、肺克肝,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的体系。这种相克关系有助于防止某一脏器功能过亢而损害其他脏器,从而保持五脏之间的平衡和协调。

四、五脏与五味的关系

《黄帝内经》中详细阐述了五脏与五味之间的对应关系,即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这种对应关系不仅揭示了食物味道对人体脏器的影响,还指导了日常饮食的调养原则。

酸味:适量食用酸味食物能增强肝脏功能,促进肝气收敛;但过量则可能损伤脾胃。

苦味:苦味食物有助于清热泻火,对心脏有益;但过量可能伤及肺气。

甘味:甘味食物能补养脾胃,但过量可能导致脾胃过旺而影响肾气。

辛味:辛味食物能发散风寒、行气止痛,对肺脏有益;但过量可能伤及肝气。

咸味:咸味食物能滋养肾精,但过量则可能损伤心气因此,在日常饮食中,应当注意五味的平衡,避免过度偏向某一种味道,以免影响五脏的和谐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