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马丽报道:今年6月是第12个全国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月。为有效提高广大群众防范非法集资的意识和能力,市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开展2024年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教育月活动的通知》,组织各成员单位,全方位、多渠道开展“守护钱袋子 护好幸福家”主题宣传活动,筑牢防范非法集资“堤坝”。
活动期间,市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密切联系各部门和金融机构,聚焦重点领域,加大风险防范力度。
聚焦民间投融资中介、第三方财富管理、“伪私募”“伪金交所”、金融领域非法中介、股权众筹等投融资领域;聚焦养老、康养服务、涉农、市场零售、商贸服务、房地产、能源矿产、教育培训等传统领域;聚焦虚拟货币、人工智能、元宇宙、生物科技、区块链、文化旅游、影视投资、解债服务等新兴领域,以及通过社交媒体软件、短视频平台和非上架APP开展非法集资活动的模式等,加强风险提示和宣传。
同时,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宣传矩阵,努力做到全域覆盖,准确、通俗揭示非法金融活动的一般性风险特征,提升社会公众防范意识和能力。用好各类宣传媒体阵地,针对重点地区、重点领域、易感人群,开展差异化宣传和靶向投放。利用公交、地标建筑、电子显示屏、广告牌、社区宣传栏村镇大喇叭等户外媒介,增强宣传渗透力。发挥金融从业人员、公益律师等专业优势,发动一线部门、社区志愿者等基层力量,推动宣传进机关、进工厂、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进村屯、进网点。
此外,紧扣群众的知识盲区和认识误区,通过短视频、短剧、公益广告、主题海报等方式,推出更多有温度、接地气、易理解、吸引人的防非宣传作品。探索开展知识问答等趣味活动,增强宣传互动性,提升群众参与积极性。因地制宜、结合特色,将宣传教育月活动与各地各行业相关活动有机结合。借鉴处非轻骑兵、防非志愿宣传队等经验做法,结合区域特点,依托基层资源,建立健全常态化、规范化的志愿宣传机制,做到同防共治。
什么是非法集资
《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明确,非法集资,是指未经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依法许可或者违反国家金融管理规定,以许诺还本付息或者给予其他投资回报等方式,向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行为。国家禁止任何形式的非法集资,对非法集资坚持防范为主、打早打小、综合治理、稳妥处置的原则。
非法集资有哪些特征
★ 非法性: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
★ 利诱性: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
★ 社会性: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
非法集资的常见手段是什么
★ 一是承诺高额回报。不法分子编造“天上掉馅饼”“一夜成富翁”的神话,许诺投资者高额回报。为了骗取更多的人参与集资,非法集资人在集资初期往往按时足额兑现承诺本息,待集资达到一定规模后,便秘密转移资金或携款潜逃,使集资参与人遭受经济损失。
★ 二是编造虚假项目。不法分子大多通过注册合法的公司或企业,打着响应国家产业政策、开展创业创新等幌子,编造各种虚假项目,有的甚至组织免费旅游、考察等,骗取社会公众信任。
★ 三是以虚假宣传造势。不法分子在宣传上往往一掷千金,聘请明星代言、名人站台,在各大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发布广告、在著名报刊上刊登专访文章、雇人广为散发宣传单、进行社会捐赠等方式,制造虚假声势。
★ 四是利用亲情诱骗。有些非法集资参与人,为了完成或增加自己的业绩,有时采取类传销的手法,不惜利用亲情、地缘关系,编造自己获得高额回报的谎言,拉拢亲朋、同学或邻居加入,使参与人员迅速蔓延,集资规模不断扩大。
非法集资高发的领域有哪些
★ 投融资领域有:民间投融资中介、第三方财富管理、“伪私募”“伪金交所”,金融领域非法中介、理财、股权众筹等。
★ 传统领域有:养老、殡葬、涉农、市场零售、商贸服务、房地产、教育培训等。
★ 新兴领域有:虚拟货币、区块链、文化旅游、影视投资、解债服务、云养殖、网约车等。
★ 此外,还存在假冒、挂靠央企、国企、中直、事业单位和打着“产登公司”“拍卖公司”等幌子的非法集资活动。
参与非法集资,损失是否受法律保护
《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因参与非法集资受到的损失,由集资参与人自行承担。”即:非法集资人、非法集资协助人按照应追尽追、应退尽退的原则向集资参与人清退资金后,仍有损失的,由集资参与人自行承担。因参与非法集资活动受到的损失,不得转嫁给未参与非法集资活动的国有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以及其他任何单位。这意味着一旦社会公众参与非法集资,其利益不受法律保护,所受损失不得要求政府、有关部门和司法机关承担。
遇到非法集资该咋办
总共分七步:
★ 1. 核实工商登记。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工商登记资料。
★ 2. 看投资回报。对照银行贷款利率和普通金融产品的回报率是否过高。根据法律规定,民间借贷的年利率超过24%不受法律保护。
★ 3. 核查相关信息。通过金融监管部门网站,查询相关企业是否具有开展金融业务的资质。
★ 4. 看是否阳光操作。不要购买一般工商企业发售的理财产品。
★ 5. 了解投资的资金去向。核实投资资金的真实用途,了解自身的钱投出去到底干了什么。
★ 6. 关注、查询媒体报道。通过媒体和互联网资源,搜索查询相关企业违法犯罪记录。
★ 7. 咨询法律相关专业人士。对低风险、高回报的投资建议,多与懂行的朋友交流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