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安:下足"绣花功夫" 做好社区服务
本报记者 王莉敏 通讯员 佘娟 张炜

  “以前怕出门,爬个楼梯又累又喘;现在出门买菜、遛弯轻松多了!”近日,在咸安区温泉街道希望桥社区泰鑫名苑小区,聊到加装电梯带来的便利,63岁的居民宋典华笑容满面。

  改造老旧小区,“梯”升幸福感。眼下,咸安区已受理电梯加装申请65部。其中,完成加装投入使用27部,正在施工加装14部,正在申报24部。越来越多的老旧小区居民,将过上“一键直达”的美好新生活。

  2019年以来,咸安区始终把老百姓放在心坎上,坚持以“成于至臻,止于至善”为标准,下足“绣花功夫”大力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让462个老旧小区、8.96万户居民的幸福感“旧”地升级。日前,咸安区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法获全省推广。

  咸安区是如何将老旧改这项民生工程做成民心工程,实现改造工作的精细化、常态化、长效化?

  规划引领,持续提升改造质效。

  在老旧改项目启动前,咸安区配备规划师、设计师、工程师走进小区,调查问题、倾听民意,本着“先基础后提升、先规划后实施、先地下后地上、先功能后景观”的原则,因地制宜编制小区改造方案。

  为构建15分钟便民生活圈,改造采取区块化模式,实行“小归大、散归整”。以2023年为例,咸安区将81个老旧小区点位整合为13个片区、44个大小区进行综合改造。改造中,通过拆除小区围墙,破解群众“心墙”。改造后,引进市场化物业进驻,实现“硬件”和“软件”相互共享,达到“1+1>2”的效果。

  多元筹资,持续提升改造标准。

  咸安区通过“政府补一点、产权单位帮一点、居民拿一点、市场化方式投一点”的方式,发动多方参与,建起资金共担机制。

  改造过程中,下足“绣花功夫”、实施精细管理,实施主材甲供、劳务包干制度,通过带量采购等措施,降低成本20%,确保老旧改工作稳步有序推进。

  以“心”换新,干群同心。数据显示,咸安小区居民通过使用住宅专项维修资金、捐资捐物、投工投劳、拆旧腾地等方式参与老旧小区改造,折合资金900余万元。

  完善功能,持续提升小区品质。

  咸安区对照完整社区建设标准,把拆除违建、供水管网改造、适老化改造、海绵城市建设、燃气管网建设、小游园小广场建设等民生工程一体融入老旧改,全方位改善城市面貌和小区功能品质。

  清垃圾、清管线、清违章;改水、改电、改路;添功能、添景观、添人气……在老旧改中,咸安结合楼道革命、环境革命和管理革命,实现“三清”“三改”和“三添”。

  该区先后选定新宁小区、滨河财苑小区、宏宇小区等15个老旧小区,全面推进智慧小区试点建设,完成监控、车辆道闸等系统建设,实现机管代替人管、技防代替人防,整体提升小区智治水平。

  长效管理,持续提升治理能力。

  搭建协商平台,调动居民参与。为拓宽居民参与改造的决策渠道,咸安区不断完善“党员会议+居民会议+居民小组会议+小区会议”制度,用好星空夜话、圆桌会、月月谈等多种载体,让小区居民从被动邀请到主动参与,从“要我做”到“一起做”。

  同时,咸安充分发挥在职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组织协调能力强的优势,不断强化“工作在单位、服务在社区、奉献双岗位”意识,要求所有老旧小区组建党组织、业主委员会,并以交叉任职的形式,带动社区、业委会、物业公司、居民、社会单位五方共商共治,实现管理长效化、常态化。

  找准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老旧小区改造,既是基础建设项目,也是社会治理工程、民生福祉工程,必须秉承“以人为本”理念,从细微处入手,下足“绣花功夫”,既更新“面子”,也焕新“里子”,让居民的幸福感“旧”地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