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之趣
○蔡再艳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过了这一桥梁,读者才和作者的心情契合。语文教学,正是教师引领学生与作者进行情感精神契合的过程。努力将这一探寻之路变得花团锦簇、诗意盎然、妙趣横生,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所追求的美好境界。

  诵读之趣 润物有声 一直认为诵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诵读能让学生最直观地感受语言的魅力。散文清新淡雅,诗歌情韵悠长,小说跌宕起伏,古文言简意赅。文字发出声音,唤醒人内心的柔软,诵读用声音传递文字的情思与意蕴。课堂上,通过范读、领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用节奏、韵律、语调、情感,完成文字与心灵的完美沟通。和谐自然的声音,从耳朵钻进心里,有时如一股清泉涓涓流淌,有时如一江春水滔滔东去。诵读,滋养心田,润物有声。

  探究之趣 曲径通幽 语文课堂上更多时候是老师带领学生进入文本,做积极地品读、感悟、思考、探讨,努力挖掘文本内在的丰厚的意蕴,这是一个随着师生的共同探究,由浅入深地向纵深处拓展的过程。这一过程可能会有“柳暗花明”的惊喜,更会有“独上高楼”的寂寞,“衣带渐宽”的憔悴,但最终也会拥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欣喜与满足,这样真切的情感体验是语文教学探究过程中所带来的充实与愉悦。记得教《藤野先生》时,从文题入手初步了解藤野先生其人后,引导学生思考其他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的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关注“我”的存在,“还原” “我”的所思所想,深入理解鲁迅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在细读揣摩后学生体会到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尊心。当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精神高度契合,教师的引导便可谓水到渠成。

  创作之趣 妙笔生花 有什么比批改作文更让语文老师疲惫的呢?埋在一大摞的作文本当中,伏案批阅,我的动力来自于两点期待,一是对学生作品的期待,即淘宝心理,在学生稚嫩笨拙的表达中,但凡发现独立的个性、独特的表达、独到的见解便如获至宝极力赞赏,二是学生的期待,表现为不停督促我,作文本才交上来,学生不停地追问:作文改完了没有?什么时候讲作文?终于上作文讲评课了,自己的文字被展示,他们很自豪;别人的故事很精彩,他们被感动;欣赏完佳作,他们需要思考评论。在展示、分享、交流中,在一篇篇叙写亲情友情、珍贵回忆、成长滋味、生活百态的作品中,孩子们感知真情的可贵,感受文字的魅力,获得生命的成长,更体验到创作的乐趣、分享的自信。作为语文教师,我总是对学生说学习中还有什么比写作更具有创造性呢?当然,我更希望孩子们不仅仅期待作文讲评课,而是期待作文课——期待自己妙笔生花写下文质兼美的作品。

  语文园地耕耘20余载,以上与其说是我的一些切身体会,不如说更多的是对语文教学的美好愿景。“语文教学将使学生在有声有色的思想,有韵味的语文世界里流连忘返,透过美的语言,你窥见的是美的心灵,美的世界。”钱理群先生如是说。我们唯有通过读书思考,努力拥有深厚的文字、文学、文化功底,能站在一定的高度来审读处理教材,才能当好美的引领者与探寻者。有句话一直警醒着我:没有枯燥的课堂,只有枯燥的老师。想想看语文课堂呆板乏味、沉闷窒息,是多么悲催的事情!我们唯有潜心修炼沉淀,努力做一个有情趣的老师,热情、 真诚、知性、优雅,拥有更开阔的视野更深邃的思想,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生机盎然、情知和谐。

  做一个有趣的老师,营造有趣的课堂,我将一直孜孜以求。

  (作者单位:嘉鱼县第一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