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北柴胡与南柴胡的区别
赵丽华 咸宁麻塘中医医院主管中药师

  柴胡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茈胡,至宋《图经本草》易名为柴胡,具有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的功效,距今已经有 2000 多年的用药史,是临床常用中药。

  柴胡,属解表药中的发散风热药。《神农本草经》注:气味苦、平,无毒。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叶及泥沙,干燥切段。生用或醋制用。2020年版中国药典规定,柴胡来源于伞形科植物柴胡(药材称北柴胡)及狭叶柴胡(药材称南柴胡)的干燥根。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最早将生于山之南面(阳坡)者称为南柴胡,生于山之北面(阴坡)者称为北柴胡。伞形科植物柴胡的根,称为“北柴胡”,俗称“硬柴胡”,主产于河北、河南、辽宁等省;而狭叶柴胡的根,称为“南柴胡”,俗称“软柴胡”,主产于湖北、四川、安徽等省。历代本草所载,柴胡的地上部分名柴,地下部分名胡,古时入药概取其根,并以北柴胡为正品。

  1.从来源上看,北柴胡来源于伞形科植物柴胡的干燥根。南柴胡来源于伞形科植物狭叶柴胡的干燥根。南、北柴胡同属伞形科植物,均具有伞形科的重要特点:花排成伞形花序,茎部中空,具油管或树脂道,都是芳香植物。但北柴胡油管丰富,具有微香气,味微苦;南柴胡木质部松散,韧皮部油室少,具败油气。

  2.从性状上看,北柴胡呈不规则厚片。外表皮黑褐色或浅棕色,有纵皱纹和支根痕。切面淡黄白色,纤维性。质地硬,气微香,味微苦。南柴胡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外表皮红棕色或黑褐色。有时可见根头处具有细密环纹或细毛状枯叶纤维。切面黄白色,有败油气味。从质地上看,北柴胡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所以又名“硬柴胡”,南柴胡稍细,质地软,易折断,又称“软柴胡”。从外观颜色上看,北柴胡皮部表面黑褐色或浅棕色,又称“黑柴胡”。南柴胡表面红棕色或黑棕色,靠近根头处多具细密环纹,又名“红柴胡”。从横截面看,北柴胡木部黄白色,断面显纤维性;南柴胡断面平坦,不具备纤维性。

  3.从显微微观看,北柴胡横切面韧皮部可见散在大量油管,木纤维少而散列,不呈环;南柴胡横截面木质部结构松散,木质化程度低,韧皮部油室少,木导管和木薄壁细胞排列成断续的环。

  4.从功效上看,南、北柴胡的功能,由于品种和入药部分的不同,有其共同性,也有其特殊性,南北柴胡在功效上有相同点:均能解表散邪、疏肝解郁,常用于外感风寒少阳症寒热往来,以及肝郁气滞胸胁胀痛。善于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为治少阳证之要药。因其散邪解热作用,既不同于麻桂的发汗解肌,又不同于石膏的清热泻火。故仲景利用其和解表里之效,治疗邪在半表半里间的少阳证所致的寒热往来。柴胡性善条达肝气,主治肝郁气滞所致的胸胁痛,或木郁土中的少腹胀痛、痞胀、嗳气等症。北柴胡长于疏散热邪,祛痰除积,性降多于升。现代临床用北柴胡制成的单味或复方注射液,用于外感及其他多种原因的发热,均有较好的退热作用,退热效果稳定、持久、温和。北柴胡能除心腹肠胃中结气,对饮食积聚,寒热邪气以及痰热结实的疏导和解,都有很好的功效,性质虽不同与大黄的导下泄热,但过量亦可致泄。因此邪在半表半里的寒热往来、少阳证兼见肠胃积聚、痰热相结者更为适宜。南柴胡长于发汗解表,升举清阳,能疏肝胆之气以解肝郁,气味俱轻,外感在表在上,兼清阳下陷者用之最宜。吴仪洛说:“柴胡味薄气升为阳,主阳气下陷,能司清气上行”,是指出了南柴胡的特性,故肝阳易亢,肝阴不足,血虚津枯者,用之宜慎。南柴胡长于疏散升阳,故其劫枆肝阴之弊,较为显著。

  但在临床上辨证选用时,除了掌握各类柴胡的共同性和特殊性以外,更须注意其配伍的相互关系和用量的多寡等。现在中药房多见北柴胡,而南柴胡较少,但只有熟记各种药物的偏性才能真正运用好中药,应当遵循严格辨证,合理用药这一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