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流感和支原体肺炎
专家提醒:谨防叠加感染
本报记者 李嘉 通讯员 吴林艳
链接:

  寒潮来袭,呼吸道疾病感染叠加

  近期寒潮来袭,气温骤降,这让很多儿童、学生、青少年、老年人感染了肺炎支原体和(或)流感等,并呈现家庭聚集现象,影响着孩子们的健康以及学习、生活,让大家一时间感到束手无策,让宝妈们感觉是“雪上加霜”。全国各大医院迎来就诊高峰,通城县人民医院就诊的呼吸道疾病患者也骤增。

  “最近通城县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住院部接诊了部分发热、咳嗽的患者,其中就有不少肺炎支原体、流感‘叠加感染’。”通城县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徐勇介绍。

  前几天,一位看起来忧心忡忡的刘先生来到感染科找到徐医生,据刘先生反映,他家的“大宝”同时患有支原体肺炎和流感住院治疗刚好转,家里“二宝”也出现类似发烧伴咳嗽等症状,在家口服药物治疗3天,症状还加重了,高烧不退,咳嗽加重,呼吸急促。徐医生通过病史、症状和化验检查,发现刘先生的“二宝”也“中招”支原体肺炎、流感。

  徐勇介绍,支原体肺炎、流感与其他呼吸道传染病类似,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儿童作为呼吸道传染病的易感人群,在幼儿园、学校往往容易出现肺炎支原体、流感的聚集性感染。

  这些感染病原体的儿童回到家后,与小朋友长时间接触的大人老人都有可能被传染,特别是免疫力下降的人群。所以这样一来,肺炎支原体、流感随着小朋友在学校同学之间、家人之间、同事之间的互相传播,就这样愈演愈烈,才出现开头刘先生的一幕。

  如何区分流感和肺炎支原体感染

  支原体是目前发现的最小的最简单的原核生物,主要侵犯呼吸系统,每隔3~7年就会出现地区性的周期性流行。

  徐勇表示,肺炎支原体既不属于病毒,也不属于细菌,普通血常规无法检测出来,因为支原体没有细胞壁,常规的“青霉素”“头孢菌素”治疗也是无效的。

  支原体肺炎起病比较缓慢,潜伏期为1~3周,隐蔽性较强,病程可持续2~4周,发热可能是低热、中热,咳嗽是最突出的症状,开始是干咳后转为顽固性的剧咳,常伴有粘稠的痰,儿童感染后有10%-40%会出现肺炎,IgM抗体大多在患者感染后一周内出现,并于感染后的3~4周达到高峰,并且会持续存在3~6个月。

  流感传染性强,发病率高,此次冬季流行,主要是甲型H3N2亚型,而乙型流感病毒感染对人类的影响低于甲型流感病毒,流感病毒潜伏期较短,一般1~4天,病程1周左右,反复高热达到39℃甚至40℃,咽痛、流鼻涕、头痛、全身酸痛等,少数严重病例可能发生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甚至死亡。

  徐勇介绍,冬季常见的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如支原体肺炎、流感、新冠肺炎,还有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等多种病原体交织叠加,容易发生叠加感染,现阶段比较流行的肺炎支原体、流感病毒及肺炎链球菌等感染,一般都会出现咳嗽、发热、全身乏力等症状,叠加感染即同时感染两种以上病原体,临床上的混合感染主要以流感病毒、细菌、支原体等组合为主。

  目前有一部分人群初期感染了一种病原体,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或没有接受正规治疗,延误诊治后导致病情加重,进而出现了叠加感染,对于叠加感染的患者需要早期识别诊断,从而及时控制病情进展,避免发生不良后果。建议应用抗生素治疗,最好还是到医院就诊,行抽血、抗原、核酸等检查,以便临床医生早期甄别,明确病因,才好更精准的治疗,以避免危重症感染出现。

  易出现叠加感染的人群

  1、学龄儿童、老年人、免疫力低下或受损、长期用激素的人群。

  2、作息不规律,吸烟、长期熬夜、过度疲劳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

  3、有慢性基础疾病如慢性肾病、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肝病、肿瘤,更多的是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如慢阻肺、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等,如不做好防护更容易产生合并感染。

  如何预防脆弱人群的叠加感染

  1、接种疫苗是预防多种细菌、病毒感染的有效方式,尤其是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流感病毒感染住院以及重症的死亡风险,建议6月龄以上且没有接种禁忌症的人群及时接种。但不是所有的病原体都有疫苗,目前对于肺炎支原体感染就没有针对性预防疫苗。

  2、保证健康的饮食和充足的睡眠,以增强身体抵抗力。

  3、要定期通风,保持空气流通,降低病原体浓度,减少被感染或叠加感染的机会。

  4、减少去人多密集的地方,如果前往一定要佩戴口罩。

  发热咳嗽切勿盲目用药,应先明确诊断

  感染科黄佳医生特别提醒:家长如果近期发现儿童发热、咳嗽,不要自行给患儿用药,尤其是不要滥用抗生素。流感是病毒性疾病,除非患者出现混合性感染,一般不建议应用抗生素治疗,最好还是到医院就诊,进行抽血、抗原、核酸等检查,以便临床医生早期甄别,明确病因,才好更精准的治疗,以避免危重症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