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里,行走在咸安的乡间田畴,田埂越来越少,田块越来越大,曾经碎片化的土地如今被织成一张绿毯,大气磅礴。
土地流转率越高,代表着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程度越高。
数据显示,在咸安49万亩耕地中,逾26万亩进行了流转,土地流转率高达53%,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就是要在土地流转上做文章,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实现农业生产效益与农民收益、集体收益的最大化。”咸安区委书记顾兴旺说。
一场发生在咸安农民身边的“土地规模革命”“效益革命”已然掀起。
小田变大田
规模带来效益
高桥镇高桥村高桥河,是一条“网红河”,每逢夏季,日接待游客近万人次。
但省道与河道之间,却有着一片“烂泥塘”,历史上“十年九淹”,遇水即绝收。
去年,区政府将全域国土综合整治、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兵合一处”,在高桥建设全市首个“乡村客厅”。
项目虽好,但土地经营权属不一,建设、经营、管理,都是难题。
“大流转”让问题迎刃而解。在政府号召下,高桥瑞隆种植合作社主动揭榜,以400元/亩的高价,将167亩土地集中流转,有了经营主体,项目建设水到渠成。
承建方按照经营主体意见,为其量身打造经营所需的沟、渠、水、路,拆掉田埂“化零为整”,开展宜机化改造,出色的硬件条件,让合作社负责人李建军直呼“投有所值”。
他同记者算了一笔账: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旱涝保收减掉了“沉没成本”,整地成本锐减三分之一,每亩地上能种出200斤油菜籽、1000斤优质稻,亩均效益达1500元。
高桥镇镇长张娟文另算了一笔账:春有油菜花、秋有五彩稻,集中连片的耕地既是金窝窝、更是如画景,带来的“注意力经济”衍生出热闹的烧烤、夜市,为当地群众收入再加码。
都是“地里刨食”,“含金量”和过去不可同日而语。
毗邻咸宁高新区的横沟桥镇孙田村,有着另一派“科技与未来”的景象。
大田间,农机来回“撒欢”;半空中,无人机尽情翱翔。立体作业之余,农户拿出手机、打开APP,就能查看各地块肥力数据,并根据信息提示因地补肥。让人不禁直呼种地竟也“高大上”。
因为看中孙田村土地流转率高的好基础,去年10月,咸安区在此启动了16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土地生产效率迎来二次加速。
“就像从毛坯房住进了‘精装修’。”瑞隆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刘国防这样形容高标准农田。单拿取水灌溉来说,智能化的堰坝,让农民取水的工作时间从过去的4个小时缩短至1分钟。
“大流转”加速了高标田建设进程,而高标田建设,让农民跑步迈向现代化。
2010年以来,咸安累计投入资金9.15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31.22万亩,考评成绩始终处于全省第一方阵。高标准农田占耕地保护面积的比例已高达85.89%,预计2025年就能实现“全覆盖”。
农民变股东
集约增长收益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大流转”的盛行,让咸安从侧面认识到一个现实问题:农村人口外流、种植收益不理想。
2023年咸安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牢牢扭住土地流转这个促进农民增收的“牛鼻子”,探索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有效做法,更大力度鼓励发展规模经营。
官埠桥镇带头开展了尝试。
(下转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