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职业教育新发展 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在乡村振兴中,职业院校应肩负起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不断增强与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适应性,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源头活水。

  乡村振兴中“三农”队伍的新需求,对职业教育赋予新的使命担当。职业教育具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服务“三农”人才培养既是现实需要,也是其职责所在。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和教育改革发展,农民子女选择外出务工,农村地区出现严重的空心化现象。农村劳动力青壮年稀,主要为妇女以及老人,他们在农业生产以及农业技术研究等方面的力量不足,严重制约农业农村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农业农村对人才结构和层次展现出新的预期,对新型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大幅增加,这为职业教育扎根行业提供了丰厚土壤。因此,职业院校必须聚焦服务“三农”发展,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围绕乡村振兴人才需求更新专业设置,打造多元化复合型师资队伍,强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构建服务“三农”人才培养工作的职业教育体系。此外,职业院校还应搭建“三农”人才培养培训平台、技术人才孵化平台,推进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打造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基地,推动乡村振兴与职业教育有效衔接。

  聚集职业教育资源,加快打造服务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体系。“立足行业,服务‘三农’”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职业院校要主动融入农业农村发展,面向农业农村办学,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养适应乡村振兴需要的“三农”人才。一是促进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成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乡村发展潜力将不断激发,农业产业发展需要更多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职业院校可从农村产业升级、农民增收技能等,开发涉农教育资源,推进涉农特色专业、农业实训基地、教育平台建设。推行双创教育与乡村振兴融合,搭建农村创业孵化基地,打造农业创业的“练兵场”。二是推进职业教育与农业技能紧密结合。聚焦乡村振兴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积极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贯彻落实课证融通相关要求,建立完善书证融合制度,推进学分银行建设,探索“中高本”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打通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的上升通道,助推涉农专业学生发展。三是推动职业教育与各类涉农职业培训紧密结合。要发挥职业院校资源优势,面向乡镇工作人员、村(社区)“两委”班子、返乡农民工、高素质农民、退伍军人、涉农经营的企业主或个体户等群体开展学历提升教育,采取“线上线下结合、农学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机制,量身定制培养方案,实行弹性学制与灵活多元教学方式,帮助更多学员提升学历与职业技能。

  拓宽职业教育办学方向,为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一是加强职业院校基础办学建设,搭建培育“三农”人才体系平台。在新时代视域下,职业院校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办学定位,从服务“三农”人才培养的办学能力出发,科学编制基础建设规划,构建层级合理、定位清楚、布局科学的建设体系,完善基本办学条件、实训基地、教学信息化等方面的短板,以满足“三农”人才培养的常规教学、技能竞赛、实训实操、科学研究等办学需要。二是促进“人才链”“产业链”深度融合。职业院校应精准掌握乡村产业经济现状,全面对接农业产业发展趋势,主动适应农业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结构、规格和质量的要求。发挥学校资源优势,推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适应农业产业需要的专业群,建立和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三是开展校企合作,深度开发“三农”人才培养机制。职业院校要主动寻求与农业企业的合作,并适时围绕产教结合中产生的新情况与新问题调整教育教学模式,创新课程体系,注重调整和改进培养目标、教学方法手段,建立满足农业人才培养所需的课程库、师资库、教材库、基地库、资源库等教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通过技术服务、新技术培训、课程开发、基地建设等,寻求校企利益结合点,逐步形成以共建农业特色专业为载体,企业依法参与办学、校企紧密合作新局面,推动校企共同育人。充分整合政校行企院资源,实施专业共建、人员互聘、人才共有,技术共研、成果共推的“五位一体” 协同育人机制,为“三农”人才搭建实践教学、技术指导、创业教育、产业推广平台。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举措。服务乡村人才振兴,职业院校要创新办学机制,构建服务“三农”人才培养工作的职业教育体系,加强职业院校基础办学能力建设,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质量,真正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饶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