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阳刚的18岁师范小伙子,到50岁和蔼亲切的班主任“老刘”, 他将人生三分之一的时间,奉献给了三尺讲台,奉献给了乡村教育。
当青春不在,皱纹也悄悄爬上“老刘”的眼角,他开始用上了老花镜,时光却带不走他教书的热情。执教32年,他孜孜教诲,让一批又一批孩子爱上学习、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是老师,也是亲人
1991年,刘建中师范学校毕业后走上讲台,讲课一讲就是32年。他常笑着说:“对待别人的孩子也应该像自己的孩子一样”。
“最喜欢刘老师,我家条件不好,妈妈身体又有缺陷,我上学总是遇上困难,刘老师很疼我,给我许多帮助。”邓奔(化名)同学是刘建中班上的一名学生,学习用功,但家庭困难,母亲身体状态也不好。
在课堂上,刘建中十分关注他,课外还经常家访看看他家生活状态好不好,是否出现了困难。
一次家访中,邓奔的母亲拉着刘建中的手说:“刘老师,就当邓奔是你自己的崽啊!”刘建中笑着答应着。
自此,邓奔同学多了这样一位父亲:知道邓奔爱看书,刘建中总会买来课外书送给他;在期间生病了,刘建中总是主动第一时间把他送去医院。
这些小小的事情,温暖着一位12岁男孩的心,也难怪在腼腆又有些自卑的邓奔心中,刘老师就是父亲。
“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晓之以理,持之以恒。”这是刘建中的座右铭。
作为乡村老师,刘建中不仅给学生教授了知识,更悉心照顾学生的生活,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扮演了多重角色。
有一次,得知班里的学生夜晚发烧,他紧忙从宿舍出去,带上学生去看病;班上有一个孩子几夜睡不着,日渐消瘦,他就和孩子谈心聊天,开导孩子,让孩子袒露心声安心入睡;每次下寝室,他都会和学生分享彼此间的小秘密。
许多学生说,刘建中是他们靠谱的老师,更是他们贴心的父亲,陪伴着他们共同成长。
是班主任,更是好朋友
毕业季里,刘建中给学生们留下祝福语:“老师坚信你会变得更好!”
刘建中说,这里面饱含他对学生的鼓励和期待。
一次批改作文时,有一个叫陈梦的同学,作文作业没写,只夹带一张纸条“老师我不想学了,我想退学”,第二天早自习后,刘建中立马找她谈心,了解情况。
通过谈心刘建中得知,陈梦知道她父亲患了胃癌,想减轻家庭负担,省钱为父亲治病。
刘建中对陈梦说:“你成绩好,是你父亲最大的希望,只有发奋读书,才是对父亲最好的回报和安慰。”
陈梦听后边擦泪水边点头,学习更用功了。
在刘建中32年的执教生涯中,要问与学生是一种什么关系,“亦师亦友”这个词能很好的诠释。
“做老师就意味着责任,对一个老师而言,每个学生只是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而已,可对一个家庭而言,却是百分之百的期待,承载着整个家庭的希望。”刘建中说,庄稼毁了可以再种,东西丢了可以再买,可人生没有轮回,老师握着几十个孩子的命运,哪里可以松懈?
每一次考试后,刘建中都会进行总结与反思。记者翻开他的笔记本,里面都是刘建中写下的反思话语。
“哪些孩子的成绩没有达到我对他的期望值,哪些孩子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哪些孩子退步了,退步的原因在哪?是不是因为我工作的疏忽导致了他们的退步?”刘建中说,每考一次试,他都会找孩子们聊一聊,对进步了的学生给以肯定,退步了的学生帮他们分析退步的原因,并给予鼓励。
刘建中对孩子们常说的一句话是“有目标才有动力”,所以每次考试后他们班上的每一个学生都会找到他,在成绩表上制定一个目标,下一次准备考到班上多少名或考到年级多少名。
除了学校要求的跟班管理外,刘建中还有一个习惯是每次课间休息,他喜欢到教室去看一看,观察学生们在做什么,去发现班里存在的问题。对于纪律散漫,学习效率低的同学,及时找他们聊,对症下药严加管理,人人定计划,个个定目标。
班风好了,学习风气自然就好了,班上的总体成绩也就提高了。刘建中被评为通山县“模范班主任”。
是管理者,还是服务员
学校是一个用爱发电的地方。作为一名分管后勤的副校长,刘建中深刻地认识到爱的教育。
每到中午就餐时间,干净整洁的食堂里,学生秩序井然地排起长队,自主选择不同的可口菜肴。
一名同学刚从食堂师傅手中接过冒着热气的米饭,上面还盛着土豆烧炖牛肉、炒青菜和西红柿炒蛋。
“荤素搭配合理,味美价廉,饭少了还可以自己免费盛,比我家里的伙食还要好。”同学一边吃,一边笑着说。
寺下中学作为通山县大路乡的乡村中学,不少学生来自农村,家境并不宽裕。刘建中担任副校长以来,即使物价上涨,学生餐费也没有调高。
“不随意调高餐费,是因为学校考虑到农村学生,一定让他们吃饱,吃好!”刘建中说,不从食堂盈利,把学生的每一元餐费都吃进他们的肚子里,这是他的底线。
在食堂的每周食谱上,记者看到,学校每天的菜品各不相同,每天的中晚餐也是尽量安排不同的菜品,不仅兼顾学生的口味,也考虑了营养搭配。
在刘建中看来,在教育改革日新月异的当下,教育场景无处不在。在吃饭的过程中,包含了很多教育的内容。从吃饭到收拾吃完的垃圾,以及吃饭的时候如何进行交流沟通等,这些都包含着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刘建中要求饭菜不但要让学生有“食欲”,还要在吃饭过程中进行“食育”。
记者现场看到,学生在排队就餐的同时,带上一本自己喜爱的课外读本,翻上几页,看上几眼。这不仅利用了碎片化时间,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也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一所好学校,不仅要让学生吃好吃饱,等他们毕业后,还会想念食堂,这才是我们自豪的事情。”刘建中说,不仅让学生记住了食堂最好吃的那道菜,也让学生记住了一段美好的学生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