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金牌导游刘旭
“诗和远方”的守望者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亚平

  导游是推荐城市、展现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是一张张鲜活的城市名片。

  “导游的素养,直接决定着游客对城市的认知,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2日,记者在咸宁职业技术学院见到了国家金牌导游刘旭。干净整洁的白衬衣,阳光帅气的脸庞,思维敏捷,口才了得,是刘旭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39岁的刘旭从事导游工作已经9年时间。9年来,刘旭共接待了几千个旅行团,一直保持着零投诉的超高好评,曾先后获得咸宁市“金牌导游”、咸宁市“最受欢迎导游”、湖北省“金牌导游”,2015年参加湖北省第十届导游大赛获得优秀奖,曾多次受委派接待中央、省级领导,接待云南医疗队队员们,服务中国国际茶业及茶艺博览会,参加抗疫,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入选2021年国家金牌导游培养项目。

  怀一腔热血,投身文旅事业

  湖北省第十届导游大赛上,刘旭一身贵妃妆容惊艳四座,不是因为开场的音响有问题,刘旭开口调音,台下的观众都难以发现这是位帅小伙。

  “导游大赛你看了没,一个男导游好拼啊,男扮女装表演贵妃醉酒。”大赛后,刘旭接到一位同事电话,刘旭笑称是自己,结果将同事吓了一大跳。

  不管是台上还是台下,在同事的眼中,刘旭都是很拼的。

  “6月21日跨省游恢复了。近两个月的行程已经排满了,每个周末和节假日都在带团。”刘旭说。

  在2008年以前,旅游对于刘旭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行业。2006年,从湖北科技学院高数应用专业毕业的刘旭到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担任一名高数老师,一次偶然的机会,刘旭的大学同学来咸旅游,土生土长的刘旭自然充当了导游的角色。

  这次“业余导游”的经历,也让刘旭对家乡本地的文化和传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学走后,刘旭便开始在工作之余旁听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2008年,刘旭和旅游系的学生们一起考取导游证,并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取了导游资格证的刘旭,顺利走上了导游岗位。

  每年的6月到9月是旅游旺季,也是刘旭一年之间最忙的时候。这三个月里,刘旭经常都是套团,也就是在车站刚把上一个团送走,车站都不用出,马上又接下一个团。

  刘旭每年的暑假60天内有55天都在外面带团,剩下的几天也不能休息,还要处理旅行团报账等事情,每个周末也是只要旅行社和部门单位一个电话,他就跟车出行。

  导游分为地接、全陪和领队。从事导游工作12年来,刘旭当过地接、全陪和领队,接待过几千个旅行团。他熟知全国各地的旅游风景区,对咸宁的各个大小景区更是了如指掌。

  许多人都说导游是吃“青春饭”的,但刘旭觉得只要热爱这一行,下决心干下去,导游是能有一个较长的职业寿命的,好多地方的导游都是上了年纪的。

  刘旭说,在第二届全国导游大赛时,获得一等奖的选手便是一位60多岁的导游。这让他更加确定随着年复一年的积累和沉淀,经验越足的导游反而越受欢迎。

  讲一段故事,呈现文化之美

  “开始今天的旅行前,我们先来一个快问快答,答对的有纪念品可以领。”听到此游客们来了兴致。

  “大家知道世界上桥梁最多的地方是哪里吗?”“是英国”“是美国”“是德国”游客们纷纷抢答。

  “对了,准确来说是德国汉堡,有2000多座桥。”“那大家知道世界上桥梁第二多的地方是哪里吗?”“不知道”游客们个个伸长了脖子等答案。

  “答案是咸宁,咸宁有1260座桥,很多桥都是古桥,每座桥都是历史的见证。”这样的开场白一下子抓住了游客的心。

  刘旭说,现在的导游讲解词早已不止于书面上死记硬背的景区材料了,游客反而更喜欢生动活泼的历史讲解。

  比如咸宁作为楠竹之乡遍地都是竹林,吸引着大量游客慕名前往,除了跟游客讲解潜山竹林里“胸有成竹”“二妃望夫”的故事之外,刘旭还从有经验的竹农那获知如何分辨竹子公母,带领游客在竹林中体验寻找冬笋的乐趣,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从而帮助游客更好的领略竹子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生长习性和竹林中只有竹子而没有其他高大乔木的奥秘。

  通过一个个情景再现,一次次激情讲述,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游客们了解到咸宁的文化和特色,刘旭也被游客们纷纷称赞为“最会讲故事的导游”。

  刘旭做导游,可不只是带着客人玩那么简单。客人伤了病了,他们是随行保姆;客人冷了饿了,他们是贴身管家;客人有了不满,他们要即刻化解;客人有了问题,他们要随时回答。

  真正的热爱是在嘈杂中坚守内心的宁静,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专一和执着。

  导游并非简单的“讲解员”,他们需要有庞大的知识容量,还要有强大的抗压能力和服务意识。为了提升游客对咸宁的了解和好感度,刘旭专门去图书馆、博物馆等地学习咸宁的历史文化;读完湖南师大在职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一边带团一边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每次行程结束后,刘旭便会出去跟当地居民聊天,了解当地风俗,挖掘当地一些民间小故事;咸宁每个景区都有自古流传下来的古诗句,刘旭倒背如流;很多较小的风景区、新开的风景区,刘旭都会第一时间去打卡;会跟随别的导游一起,学习好的沟通方式和处事能力。为了接待好每一位游客,刘旭还专门学习咸宁各个县市区的方言,只为了与游客沟通时更风趣、更有内涵。

  近年来,旅游业态已经从景点旅游发展为全域旅游,要求全景化、全覆盖,原本普遍的大众旅行团模式,逐渐细分出自由行、小包团、自驾游等定制型旅游,刘旭自身也正在着手转型。

  尽一份力量,展现文明新风

  “导游!快来!有位警官头破了。”2019年暑假,刘旭接待了一个去内蒙古的公安系统一等功功模旅行团,一位警官在放行李时撞到了车门上。刘旭当即便将导游工作让给了随行的同事,自己打车将警官送到了医院。旅行团离开咸宁时,这位警官缝了好多针的伤口也在刘旭的精心照顾下慢慢痊愈。

  2012年,刘旭陪同咸宁本地一个旅行团去大连、青海六日游。群里公布的是早上5:30出发,出游的游客看成了5:30集合,好不容易全员到齐了,去火车站要走高速,结果高速入口因大雾临时被封路,大巴走国道又遇堵车,眼看着火车要赶不上了,游客在车上炸开了锅,刘旭及时进行安抚。刘旭一边将游客安排到酒店进行短暂休息,自掏腰包请他们吃了饭,一边又联系车站、青海那边的地接,临时将先游大连再游青海改成了先游青海再游大连。

  6天玩下来,一个车上的40多位游客都加了刘旭的微信,他们说:“以后约你喝酒,下次跟团只跟你的团。”

  迎来送往中,刘旭经常受到这样的肯定,这也成为了刘旭坚守行业的动力。

  和一般的朝九晚五的工作不同,导游的工作一般是朝五晚九。早上导游得比游客起得早,晚上导游得保证所有人安全回房了才能回去。大多数时候,刘旭出门天是黑的,晚上回天也是黑的。

  刘旭说,做导游的一切都是从游客的时间、安全等角度出发,“我们比任何一个人都希望在游客面前展现最美的风景,让每位游客玩得都开心。”

  近两年,受疫情影响,刘旭的带团工作减少,但他并未止步于此。他每天早晚坚持学习,从网上、书上学习新的文旅知识,了解新政策、新需求和新导向。

  2021年,文旅部发布《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关于实施2020年“金牌导游”培养项目的通知》,湖北省仅4位导游入选,刘旭是我市唯一入选国家金牌导游培养项目者。

  该项目由国家文旅部发起,需要有中高级以上导游资质、一线专业导游才能申报入选,刘旭属于兼职导游,但因每年带团的次数和行业作为而被破格入选。

  为了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刘旭利用业余时间,准备项目资料。“项目申报成功后,准备建立金牌导游工作室,将咸宁更多优秀导游人才聚集在一起形成合力;更有针对性的细分文旅市场,根据旅客特色为咸宁文旅市场输入更多的优秀导游人才。”刘旭说。

  刘旭说,能找到自己认为对的那份事业,并为之努力和付出,这是不辜负光阴的选择,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最美的咸宁留下属于自己的人生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