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世间人

  近日,年代大剧《人世间》火热出圈。该剧新浪官方微博这样写道:“一幅卷轴抒写五十年峥嵘岁月,一家人携手见证时代变迁。因为陪伴,时间的刻度尺才更有温度。”笔者怀着好奇,怀着期待打开视频网站。一集集看下来,内心被一股股暖流所充盈。

  一条条弹幕持续地在屏幕上滚动,好似电视剧的另一番精彩解读。这些弹幕“隐藏”不少信息,比如,看剧的不少是90后、00后;再比如,不少是“原著党”,直呼电视剧改编得好。笔者是一名不折不扣的90后,第一条占了。第二条,因为没有看原著,正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好予以评价。然而,好奇,就像一张无止境的答题卡,让人内心痒痒,跃跃欲试。于是,立即下单将这115万字的“大部头”收入囊中。

  读懂一部文学著作,首先要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梁晓声是20世纪80年代的“知青文学”代表作家。《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等作品洋溢着理想主义色彩,辨识度极高。梁晓声因“知青文学”成名,却并未止步于“知青文学”。历经数年倾心打磨的《人世间》,可以看作是他文学创作的一次突破与延展。对现实生活的表现,梁晓声的视角,聚焦但不局限。从某一特定人群到人世间的芸芸众生,情感的联通从未改变。

  这是一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授奖词不失为一个绝佳的阅读提示:“在《人世间》中,梁晓声讲述了一代人在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奋斗、成长和相濡以沫的温情,塑造了有情有义、坚韧担当、善良正直的中国人形象群体,具有时代的、生活的和心灵的史诗品质。他坚持和光大现实主义传统,重申理想主义价值,气象正大而情感深沉,显示了审美与历史的统一、艺术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梁晓声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人世间》的构思最初是基于自己的“个人情愫”。这位与共和国同龄的东北籍作家,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写写故乡东北的普通人与家常事。《人世间》无疑是圆梦之书。往深一点,他期待《人世间》能给当下年轻人带来两种启思。一是关于善的教育;二是帮助当代青年补上对中国近五十年历史的认知。

  有了大致的了解,笔者开“啃”。不,是跨越时空的联想和自我观照。

  《人世间》分上、中、下三部,涉及“上山下乡”“大三线”建设、知青返城、恢复高考、国企改革、职工下岗、棚户区改造等社会动向和社会现象,时间跨越半个多世纪。岁月的厚度经作者“咀嚼”,转化为不同阶层人群面对生活的不一心境。时代与人的命运“共振”,既轻盈得不着痕迹,又厚重得响彻心扉。

  在阅读过程中,笔者的思绪随着作者细腻的笔触不自觉地代入到那个年代。听长辈们说,50年前的新中国物资匮乏,日常生活中几乎所有必需品都要凭票供应。尽管如此,但人们始终没有停止对美好生活的执着与追求。这一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书中有迹可循,读起来很有年代感:“家家户户都舍不得凭肉票买了瘦肉吃上一顿解解馋,那未免太奢侈了,也太任性了。”“豆腐也凭票,每月每人十块。”“母亲很舍得送给别人家鸡蛋……不少人说,周家的两只母鸡差不多就是为光子片大家养的。”

  开篇着重铺垫叙述的A市共乐区犹如蒲公英的花托,土生土长在这里的人们就像花托上的种子。它们借助风的力量,在空中飞翔,继而一头扎进泥土里,野蛮生长。“风的力量”可以理解为前进的时代。在时代的洪流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轨迹。周家三代人的命运沉浮,值得我们反复品味,高兴着他们的高兴,悲伤着他们的悲伤。因为真实可亲,所以感同身受。

  周志刚,周家的大家长,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工人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荣誉。在祖国的“大三线”建设中,他在一线挥洒汗水,与亲人聚少离多,毫无怨言。在子女的教育上,他虽望子成龙,但始终教导孩子们要做个好人。这是他朴素的处世观。因此,当他确认冯化成和郑娟是“好人”时,便接纳了女婿和儿媳,与女儿、儿子冰释前嫌。

  全书虽然没有直接定义“好人”,但通过人物塑造及细节描写,呈现出“好人”应该是什么模样:“可以这么说,在许多人都不知该怎么做个好人的年代,周蓉遇到了贵人,而且遇到了不止一个。他们不但愿意做好人,也知道该怎么做。”“他要求自己必须是那么一种男人——不论时代如何风云多变,自己在同龄人中都不但要努力争取出类拔萃,而且还要始终是一个好人。”“他们是庸常之辈,但他们也确实都想做好青年,不想做坏小子。他们最大的明智在于,都深知一旦成了坏小子那也就几乎等于自取灭亡,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事。”

  周家“老疙瘩”周秉坤,是书中着墨最多的一个人物,耿直善良,可亲可爱。可以说,他是千千万万个中国底层儿女的缩影,生于普通,长于平凡。相较其他人物,周秉坤的为人处世则更集中地展现了“好人文化”的行为表达。从拒绝现场观看涂志强枪毙,到后来受瘸子和“棉猴”所托看望涂志强妻子郑娟等,周秉坤内心深处始终存有善念。生活是残酷的,但善良的人,终不会吃亏。周秉坤收获了不少友谊,像“松花江酱油厂六小君子”名号的由来、与曲老太太和邵敬文的忘年之交等。面对友情,他倍加珍惜,胸怀侠义之心。一旦哥们儿遇到什么困难,他必会找这些忘年交帮忙。基于周秉坤的人品积累,这些忘年交大多会慷慨伸出援手。结合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来看,“雪中送炭”实属不易。而这也一定程度上表达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好人还是有的,而且不少。

  在梁晓声笔下,人世间并不仅仅可以用一个“好”字来简单概括。这一方“天地”也会出现各种矛盾冲突,人性的凉薄,思想的困惑,不堪一击的友情掺杂其中。书中,周秉义作为副市长负责光字片拆迁安置。曹德宝和乔春燕利益诉求未被满足,不惜举报周秉义滥用职权。

  如果问,这部小说给笔者带来了什么?内心的安宁,对善的追求。

  它好似一条缓缓不急的河流,在喧嚣的外部环境下,给内心注入一股平静的力量。这股力量,让人不张望,不彷徨,笃定地脚踏实地地踩在厚实的土地上,向上、向善、向美。诚如梁晓声所说,作家不能只写现实是什么样的,更要写现实应该是什么样的。现实主义不是一种陈旧的书写,它考验我们对现实的理解是否客观、是否全面。

  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是的,《人世间》做到了。

  延伸阅读

  《今夜有暴风雪》以北大荒40万知识青年返城为切入点,采用复线并进的结构,把知青返城的现实和对兵团生活的回忆融合在一起,成功塑造了不断成熟的曹铁强、刘迈克、裴晓芸等知识青年形象。

  《我那些成长的烦恼》讲述的是作者从儿童到少年这段时期“成长的烦恼”,带领读者一起体会成长是一个不断自我纠错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渐明白责任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离不开亲情、友情等种种爱的支撑。书中描写的人物都是作者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是“青少年版《人世间》”。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