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因石得名,一代代石门人在这里辛勤耕耘,刻录着石门人的历史记忆。
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石门村旧貌换新颜,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约200万元。
穿越历史之门,洗去尘埃
青砖黛瓦,红柱前檐,硬山挑脊……长夏畈古民居的尽头,似乎飘散着淡淡的烟火,行人悠闲走过,把恍惚的记忆,遗落在时光里。
8月24日,小雨连连。记者来到长夏畈古街,满眼尽是古色古香的楼阁、精致典雅的门窗……在这里,依稀能看见那段历史的模样。
站在古街入口,一边是崭新的美丽新农村,一边是古色古香的明清老街,让人感觉恍若隔世。因年代久远,街面的青石板有些已松动,踩上去“咯咯”作响。两边的老字号店铺和古宅,随着街道绵亘,望不到尽头。
在明清时期,长夏畈古街作为湘鄂赣边贸中心集市,吸引着南来北往的客商,进而带动了它的繁荣。
这条古街,见证着600年以来石门村的历史,也承载着人们的历史记忆。
72岁的老人夏继明自上世纪50年代起就居住于此,见证着古民居的变迁。“那时,古街都是用青石板铺的,是整个乡镇最热闹的地方。驴车马车拉货,来来往往,把不少地方都颠簸出了坑。”夏继明说。
1940年,日本人放了一把火,烧掉了这里一半的古民居。步入现代后,随着交通方式的改变,古街辉煌不再,加上新农村建设以及人口外流,古街才渐渐萧条。
“古民居太偏僻了,路面到处都是坑坑洼洼,很多老房子也都塌了,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石门村村支书夏新华说。
但也因为此,古民居在城乡巨变的过程中保存至今。如今,像长夏畈古民居这样相对完整的古代商业街道在咸宁已不多见。
2007年,省第三次民间文物普查,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2017年,一场以古民居为中心的提升和修缮工作正式开展起来,在改善居住环境的同时保留历史记忆。
“政府投入了300万元保护修缮,按照修旧如旧、保留历史文化底蕴的原则进行,保留了古民居的历史遗存和原物,将破败倾圮的店铺、残破的屋瓦增补构建。”夏新华说。
漫步在古民居里,永和园、长春堂、祖祠等古建筑群静谧矗立,门口的墙嵌式石马栓、石柱、石门联、石狮子、石柜台让凝固的历史得到展现,房子里的木对联、古商铺招牌、人物画、山水画、屋檐画栩栩如生。
走过红色之门,洗礼精神
走进村子,经过楚王山。这片山山相抱,满目苍翠的土地,承载了石门村太多的记忆。
公元前598年,楚庄王成为中原霸主,王好酒,又好狩猎,便将此地辟为楚庄王南营猎场。《通山县志》载:“相传楚王曾猎于此”,于是此处得名为楚王山。
路边修建了一座“楚王游猎”的雕塑,展现楚王游猎随行的气派场景,雕塑高大壮观,栩栩如生,宛若亲临游猎现场。
楚王山还是座红色的山。“石门村楚王山是最早的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是烈士的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楚王山革命烈士纪念园讲解员阮星说。
1925年石门党小组在楚王山建立,成为全县最早的九个党小组之一。
1927年至1929年,石门人夏昌平、夏家寿、王翠红、夏洪海等先后投身革命。夏昌平任通山县总工会副委员长、委员长,夏家寿任执委,夏洪海任石门特支书记,他们成为了革命的中坚。
1930年8月,咸、蒲、崇、通中心县委和四县苏维埃政府建于此,发展红军队伍近千人,并在当地开展了第一次打土豪分田地,多次出击国民党部队以及地方团防,声势威震湘鄂赣。
革命战争的硝烟散去,在这里留下了红军医院、红军营房、红军会场、牛崖战场、红军洞、挂马山、枪械修理所和黑窝碉堡等多处遗址。
2018年,通山县政府投入120万元修建了楚王山革命烈士纪念园。园内的红色文化广场上,矗立着烈风长存雕塑,墓园中安详静卧着15位革命烈士。
走进楚王山革命烈士纪念园,在苍翠的松柏掩映下,革命烈士墓碑默默矗立,向人们述说70年前,通山革命前辈的峥嵘岁月。
纪念碑背面,记载了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烈士英名目录下,夏洪海、夏发泉、张翠红等93名烈士永远留在了这里,受后人敬仰。
自今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先后有200多批、3000余党员干部,在这里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同时这里也是通山县中小学师生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阮星说,每年清明节,都有从湖南、武汉、江西来的游客,前往烈士纪念园,瞻仰红色遗迹,聆听革命故事。
“他们对红色历史文化有着深刻的感情,听说这里有一个烈士纪念碑就一起来感受历史文化,领悟革命精神。”夏新华说,随着时代发展和观念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在节假日选择楚王山作为旅游目的地,通过红色旅游感悟人生、净化心灵、铭记历史。
踏进田园之门,洗涤身心
现在的石门村,离通山县城很近,沿着带护栏的沥青公路行驶,仅15分钟车程就抵达村委会大门口。
市委办驻石门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村第一书记易齐全介绍,修路之前,从石门村到通往县城的大道,有8座山头阻隔,村民出行,需绕行50分钟车程才能抵达县城,十分不便。
2017年,石门村村民众志成城,与修路工人一道,硬是从8座山头的脚下,凿出一条路,将蜿蜒起伏的柏油路从S209省道边拉到村门口,让石门山门洞开。
沿着新修的旅游公路向村湾深处前行,太空莲、葡萄、火龙果、香榧、野菜种植基地,一片连着一片;山谷里,黑山猪养殖基地、生态鸡养殖基地,一个接着一个。这便是该村布局的七彩产业园。
2018年以来,石门村先后举办了咸宁首届乡村旅游节、首届抖音短视频大赛和中国农民丰收节湖北主会场等活动,让石门成为乡村旅游“打卡点”。
2019年,石门村创新村级发展方式,率先成立全市首家村级投资公司。通过招商引资,浙江商人张长大流转300亩土地建成七里香四季采摘园,其中100亩葡萄,200亩猕猴桃、桑葚、柚子等。本地退休老教师夏成林流转100亩土地成立通山县林科种养殖合作社,种植太空莲,开展莲子加工。创新实施股权扶贫机制,与通山县城投公司、武汉植物园合作,建设100亩荷花繁育基地。
石门村七里香四季观光采摘园内,一行行整齐的葡萄树枝繁叶茂,翠绿的葡萄叶下,隐藏着一串串犹如绿宝石般的葡萄,让人喜爱,吸引一批批游客前来采摘。
“我们这里是基地+村委会+农户的经营模式,在这里务工,每年能帮他们创收万把多块。”果园负责人夏学文说。
游客多了,石门村一部分年轻人不再去城里打工,选择在村里办起了农家乐。
惠丰园农家乐老板刘元珍说,石门村发展变化特别大,路通了,环境也变好了,游客越来越多,于是几个闺蜜一商量就开了农家乐,生意也慢慢好起来了。客人都是来自武汉、咸宁等地,专门来体验乡村游,吃农家土菜的。
易齐全介绍,石门村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约200万元。
如今,石门村正谱写一曲曲文旅融合的动人乐章,一幅乡村振兴的蓝图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