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盛勇 刘念
县域内医疗卫生服务如何加强?基层百姓如何享受医改红利?
崇阳县人民医院的回答是:共下一盘棋,共做一家人,共绘一张图。
为解决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2019年9月12日,崇阳县人民医院启动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下联1家县妇幼保健院和9家乡镇卫生院(所),通过资源优化,构筑医疗卫生布局,资源下沉,打造医疗服务体系,资源共享,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补短板、提弱项、抓重点、破难题。崇阳县人民医院在探路县域综合医疗共同体的同时,让群众健康有了“医”靠。
管理统一,共下一盘棋
在距离崇阳中心城区1个多小时车程的金塘镇上,一家规模较大的崭新医院坐落于此,这便是崇阳县人民医院大源分院。
崇阳县人民医院大源分院原为金塘镇大源卫生所,去年投入500万元进行改造升级,新添了医疗设备,新建的大楼只有三层高仍安装了电梯,以方便住院患者从病房转到检查室检查。
“此次改造中,县人民医院投资了90万元。”县人民医院院长张祖德介绍。为推进县医院医共体建设,2019年他第一次去金塘镇大源卫生所,既心酸又感动。当时的卫生所环境不好,拿员工宿舍来说,三个医生住在一个房间里,屋顶上是几块半截红砖压在塑料薄膜上,下雨天漏水,但医生精神面貌很好。他当即表态,作为县医院医共体建设主体医院,县人民医院将拿出资金来帮助改造卫生所。
“医共体建设,要提高站位,医院要以人民为中心,突出公益性;要敢于牺牲,任何一个主体医院经营水平、创收能力、工资发放水平是遥遥领先成员单位的,大家箍在一起过日子,实际上是要牺牲自己的利益才能把事情做好。”该院党委书记蔡亚君说。
在崇阳,除了大源分院,还有县妇幼保健院和8家乡镇卫生院(所),它们组成一个县医院医共体。县医院医共体内人财物等资源实行统一调配,医疗医保医药等业务实行统一管理。
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后,给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医院医共体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县传染病专科医院正在快速建设,路口、金沙、港口、铜钟、天城、桂花六家卫生院(所)发热门诊通过改建符合要求,白霓、金塘、大源卫生院(所)发热门诊新建装修中,妇幼保健院无发热门诊计划整体搬迁;通过强化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演练,疾病防控知识和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升;不断完善诊疗操作流程,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资源下沉,共做一家人
“你不认识我,但我却认识你。”在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罗博武来到新入院患者夏伟国病床前,在其诧异的目光下,熟稔地打起了招呼。
说起夏伟国,罗博武表示,“我和他很有缘分。”
原来,每周五,罗博武都会驱车1个多小时到金塘镇卫生院坐诊,三年来从未间断。
那次,和以往一样,罗博武到卫生院的第一件事是进行住院部疑难病例讨论、现场培训,看到病例夏伟国在卫生院住院一个星期,左肾积水、右肾萎缩,但功能没有丧失,合并心衰,罗博武当场建议转诊到县里医院。“但没想到他会成为我的患者。”罗博武笑着说。
罗博武是定期到医共体成员单位坐诊医生之一。以前看病是患者追着专家跑,如今变了样,成了专家为患者跑。
要提升医共体整体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必须优化医疗资源合理配置,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对此,县人民医院定期每周派出7名专家到成员单位坐诊、查房或者培训教学。成员单位可以预约县人民医院专家查房、授课、手术等带教活动。县人民医院医生还与医共体成员单位医生结成48对“师徒”帮扶关系。
打铁还需自身硬。县人民医院作为县医院医共体主体医院,着力加强自身建设,与武汉协和医院建立了对口支援关系。积极开展各种Ⅲ类以上手术,不断引进高精尖技术,注重医疗资源的储备和培养。不断加强学科建设,鼓励新技术、新项目的引进开展和运用。
惠及患者,共绘一张图
“要不是你在这里,我就去县里医院了,如今在家门口就能看病,省了路费不说,还少了奔波。”3月10日,在金塘镇卫生院,张女士向来自县人民医院的坐诊专家说。
张女士表示,她患有糖尿病多年,但控制得不好,本想去县里医院治疗,得知有县人民医院专家在卫生院坐诊,后在专家建议下换了口服药。“专家为我量身定制了一份药单,让我吃一个星期看看,如果没有效果再考虑转诊。”张女士欣喜道,刚复查完,血糖降了很多,病情有了明显的好转。“到县里医院麻烦得很,要换乘公交,到医院还要排队、挂号、就诊,现在我在家门口就能看病,方便多了!”
张女士的就医经历并非个例。家住金塘镇的王先生患慢阻肺多年,肺功能不好。以前都要到县里医院住院氧疗,如今卫生院医疗水平提高,在家门口就能放心氧疗。
什么是“医共体”,患者大多回答不上来,但他们明显感觉,卫生院不仅面貌焕然一新,还有县人民医院专家坐诊。很多以前要跑到县里看的病,现在卫生院就能解决。
据了解,去年,县医院医共体基层门诊诊疗人次占医共体总门诊诊疗人次的37.2%,同比增长7.5%;基层住院人次占医共体总住院人次的43%,同比增长1.3%;基层上转病人157人次,较去年同期增加82人次;县医院下转病人30人次,较去年同期增加30人次,初步形成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