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只崭新的龙船从湖南远运到了家乡,各家各户都自发买来鞭炮蜂拥到富水湖边迎接观看。一群后生迫不及待的跳上龙舟,擂鼓鸣锣体验了一把,一时吸引了湾子里更多的人前来观看。
孩童时,故乡就有了龙舟。那时的龙舟很特别也很简单。就是拿平日渡河的小船当龙舟,在船头立了个纸扎的“龙头”,“龙尾”也是纸扎的。用一块龙尾型的木板,用彩纸围卷上去,围出龙尾造型后接插在船尾上。“龙船”划动,龙头的嘴巴还可以随着锣鼓的节奏一张一合。
这样的“龙船”划起来自然不及真正的龙舟快,但丝毫不影响大家的快乐。那时物质生活极其贫乏,但并不影响大家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就有了这般因陋就简的“龙舟”。
八十年代初期,故乡一下子有了自己真正的龙舟。那一年,湾子里一下子来了十几只花花绿绿的龙舟,摆满了故乡的河河岔岔的边沿。
各家各户都出动人手来帮忙接待龙舟贵客。划龙船的场面自然是极为壮观,十几只龙船一字儿摆开,还会唱一些歌谣。只听到锣鼓短促密集,众人发出“划呀、划呀、划呀……”的声音。一时万炮齐鸣,万箭齐发。
大家忘记了骄阳的炙烤,忘记了唇焦口渴。挥舞着,蹦跳着,呐喊着,早已与龙舟融为了一体,忘形地为龙舟加油。那龙舟在湾里十几个来回,盘旋了很久,大家着实是过足了瘾。
这次盛况过后,故乡就有了自己的两只龙舟,每到端午就会出动龙船去各村表演。每到一处,村湾公家组织会迎接,热情越高,龙船表演就会越持久。龙船做足了礼节,就会在众人的目送下渺渺离去。
一次,故乡的龙舟被邀请到九宫山云中湖参赛。那天,故乡龙舟果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此后故乡人就越发感到自豪了,父亲也参加了九宫赛事,回来后手臂酸痛了好久,他说不后悔。那次参赛的运动员出入证至今还被挂在床边的墙壁上。
许多年过去了。故乡的两只龙舟先是被悬挂在故乡生产队的公屋里,后又被移到村里祠堂里去了。那些参与划船的老辈人也纷纷故去,远去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每到端午节再也没有听到那些振奋人心的鼓点和呐喊。
后来,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了全国各地赛龙舟的盛况,还有那些关于端午节的节日习俗活动情况一并播报……故乡的龙舟牵系着大家,故乡,在蓄势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