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数据称,目前全球有约11亿年轻人(12-35岁之间)正面临无法逆转的听力损失风险,个人音频设备音量过大,例如用手机听音乐,是造成风险的重要原因。
听力减退
年轻人发病率明显升高
世卫组织12日发布数据称,全球12岁至35岁人群的近半数,即11亿人,正面临无法逆转的听力损失风险。目前,占全球人口5%的4.66亿人有衰退性听力损失,较2010年3.6亿人水平显著增多。世卫组织预测,到2050年将有9亿人有衰退性听力损失,相当于每10人中有1人听力衰退。
江苏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陈智斌介绍说, 过去出现听力减退或听力障碍,最常见的是一老一小,即65岁以上老人和新生儿,但是,现在年轻人发病率明显升高。这与生活习惯、环境因素关系密切。
陈智斌和同事曾做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长期工作在噪音大的环境,工人听力受损比例非常高。但现在很多年轻人工作环境并无噪声危害,他们出现听力损伤的原因大多是因为经常出入歌厅酒吧等噪音大的娱乐场所。更常见的原因是,不少年轻人在公交地铁、马路上等嘈杂环境中戴着耳机听音乐或者看视频,为盖住噪音,他们往往不由自主调大音量。耳机音量过大、带耳机时间过长,是损伤听力的重要因素。此次世卫组织发布信息时明确指出,目前全球约半数年轻人在使用手机等设备听音乐时音量高于安全水平。
耳机使用不当 让听力很受伤
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曾报道了《耳机质量调查》,报告显示,在对某高校382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耳机使用率高达99.8%,已经出现噪声性听力损伤的人数超过1000人,占比接近30%。
另据欧盟出具的一份调查报告,戴着耳机听音乐,耳机声音超过85分贝,时长超过30分钟,可能引起暂时性听力下降。如果每天超过89分贝音量听音乐,时长达一小时,持续5年就可能永久丧失听力。
陈智斌建议,为保护听力,有必要减少耳机使用时间,使用耳机要遵循“60-60”原则。
所谓“60-60”原则是指一种国际公认的保护听力的方法,即:使用耳机时,音量一般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能调至更低最好;连续使用耳机的时间则不宜超过60分钟。成人每天戴耳机不要超过3—4小时,未成年人不超过2小时,并且每次佩戴耳机30—40分钟后,就要让耳朵得到充分休息。
不要在嘈杂的环境中听音乐,当你发现在嘈杂环境中音量调大到60%的时候还听不清那就该摘下耳机了,再接着听只会损伤耳朵。有条件最好使用具有降噪功能的耳机,降噪耳机可以减少听音乐时的噪音影响,从另一方面帮助我们降低耳机音量。
年轻人还要提防 突发性耳聋
陈智斌提醒,除了听力减退,突发性耳聋亦不可忽视。在年轻人中,突发性耳聋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今年春节过后, 陈智斌所在科室的病房里就陆续收治了10多例突发性耳聋。
突发性耳聋,是指听力在很短的时间内,比如在数小时或数天内下降至最低点,患者常常在一觉睡醒后或日常生活中突然发现一侧耳朵听力消失,有的还伴有头晕、耳鸣、耳闷症状。
歌手张靓颖曾在演唱会自曝右耳间歇性失聪近10年!之前也有吴克群、滨崎步等歌手被曝有类似症状。为什么这些歌手容易出现这样的症状?有医生分析:首先因为他们需要长时间戴着耳机,高分贝噪音刺激内耳;其次,过度劳累、压力大、睡眠差、情绪紧张等是突发性耳聋的主要诱因。
听力损失往往是不可逆的。针对突发性耳聋的治疗目前有效率在70%左右,治疗是否及时有效是治疗效果好坏的关键。所谓“急病”还需“急治”,发生突发性耳聋一定要及时治疗,一般发病3天内的治疗效果最佳,超过半个月再进行治疗,效果就欠佳了。
保护听力 你要这么做
要想保护你的听力,除了尽量避免环境噪音带来的损害、安全使用耳机,还要注意这些方面:
1.注意耳部卫生,避免进脏水。不建议经常掏耳朵,避免因操作不当或工具不洁导致损伤和感染。
2.预防上呼吸道感染,避免诱发中耳炎等耳部疾病。
3.注意劳逸结合,保障睡眠,避免疲劳、紧张等诱发突发性耳聋。
4.防治慢性病。中国残联发布的数据显示,老年人中近60%的听力障碍病因是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为主的非遗传性疾病。因此从年轻开始,就要注意防范“三高”,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高血糖)等慢性病的一定要积极治疗。
5.谨慎使用耳毒性药物,不滥用抗生素,用药要遵医嘱。
6.发生听力下降尽快就医,不要错过最佳就诊时间。对于年幼的孩子,家长平时要注意观察,如果发现交流时常表现得漫不经心或常需要别人重复、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看电视音量开得很大等现象,就要留心是否有听力下降的问题。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