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之后,沉寂多年的刘慈欣再度启程,为科幻小说集《十二个明天》创作了全新短篇《黄金原野》,描绘了一段发生在2043年的星际之旅。
《十二个明天》是刘慈欣、刘宇昆等13位荣获过星云奖、雨果奖等奖项的科幻作家,联袂创作的硬科幻小说集,通过12个场景,展现科技对社会带来的冲击与变革,让读者对科技、社会、人性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思考。
A 刘慈欣新作写的啥?
2015年,刘慈欣凭借科幻小说《三体》,拿下了有着科幻艺术界诺贝尔奖之称的“雨果奖”,将中国科幻推上世界的高度。
《三体》之后,刘慈欣再度启程,为科幻小说集《十二个明天》创作了全新短篇《黄金原野》。
作者将故事发生的时间设定在2043年到2062年,讲述了一场持续19年的太空救援。“黄金原野”正是那艘被救援的飞船的名字。
文章的内容依旧“硬核”。在不长的文字中,刘慈欣不吝笔墨描述了想象中的科技成果,其中包括虚拟现实VR、一种“人体冬眠药物”、核聚变飞船的研制……
小说的主人公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带领读者体验故事情节。作者不仅以回忆的方式叙述了故事的背景,更对主人公的心绪进行了种种描写。
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对《黄金原野》做了解读,朱进写道:“他的行文一贯干脆利落,和其硬科幻的故事内核十分相配。而《黄金原野》的构架与大刘早期的短篇相比,故事连贯性的重要性,超过了单纯作为推动情节转折的技术设定,文风更加细腻。”
朱进说,刘慈欣作品最吸引人之处“在于其一贯的宏大图景”,故事本身的设定不见得一定要多么恢宏,但最内核的纲领一定是关乎全人类的未来。“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他的故事总能抓住大家内心深处最感动的点:不是对故事情节或某个人物命运感性的感慨,而是对刘慈欣笔下苍茫宇宙中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命运因理智而生的触动。”
B 科技是未来的堡垒还是牢笼?
《十二个明天》其他作者的实力也不容小觑。这本书中汇聚了13位星云奖、雨果奖、轨迹奖得主,更有5位是雨果、星云“双料”得主。从“新浪潮”到“新太空歌剧”,再到“生物朋克”和美式绘本小说,一本17万字的小说集,汇聚了12种不同写作风格。
在这本书中,没有龙,没有魔法,没有时间旅行或曲速飞行,所有的场景都是你当下正在经历的未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脑植入、区块链、智能代理……先人一步,解锁被科技颠覆的12个未来,其场景设定熟悉到足以使你产生联想,但又会陌生到让你辗转反侧。
据出版方介绍,该书最初诞生于《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专栏“十二个明天”。每一期都会邀请科幻作家,围绕当今新兴技术进行创作。
本书的编辑韦德·劳什是一位浸润科技界30余年的资深科技记者。韦德·劳什说,这本书首先是一本“硬”科幻小说,这个“硬”不是“生硬”,而是对书中科幻因素有着详尽而科学的描述。小说的设定严格基于当下已有的科学技术,将“硬科幻”的魅力展现到极致。书中有许多读者所熟知的技术和场景,然而就是这种熟悉,让故事中曲折离奇的风景更加让人惊奇。
如果有一天,人工智能像《机械姬》情节中的那样,将你囚禁50天;如果有一天,你能够通过深度脑刺激升级自己,但很可能丧失本性;如果有一天,你的未来都在无人机的监督下,生不如死,只想逃离;如果有一天,一个28000岁的人工智能开始像哲学家那样思考孤独——科技到底是人类未来的堡垒,还是牢笼?
《十二个明天》不仅是一本“科技内核”够硬的“硬科幻”小说集,还是一本足以唤醒“人性中的善良天使”的未来启示录。通过12个场景展现科技对社会带来的冲击与变革,让你对科技,对社会,对人性和自身处境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思考。
相关阅读
末日无期:人类终极未来的狂想
《如果末日无期》是鲁迅文学奖得主王十月的烧脑科幻作品。世界离奇,人生曼妙,五个故事,走到时间的尽头,世界的边缘,人性的黑洞,感受未来的魔幻与神奇……
在《如果末日无期》推出之前,王十月的名字跟“打工作家”像是同义词,他甚至自创了成功学的一个门派:靠写作上位的打工派。他曾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从事过25份工作,笔下从来不缺少底层小人物的甘苦悲喜。
《如果末日无期》是由五个相互关联的故事组成的长篇小说。
《子世界》想象生命是一串可以改写的代码,我们生活在计算机的虚拟世界,虚拟又会创造虚拟,于是爱情在中间穿梭,分不清前世今生。《我心永恒》写机器人有了情感,人工智能时代真正来临。《莫比乌斯时间带》写脑联网,蜂巢思维矩阵裁决生活,未来决定今天。《胜利日》写游戏战胜现实,病毒统治了世界,芯片裸露了真相。《如果末日无期》写人类终于实现了永生的梦想,太阳都变黑了,月亮不再发光,但人还活着,站在末日世界的废墟上……
在创作谈中,王十月写道:如果真的人类永生,我们将如何面对这漫长无尽的生命?我们真的会快乐吗?人生的终极意义是什么?
对科幻而言,想象力、逻辑和人性,缺一不可,而王十月的科幻,让这三者水乳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