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5日 星期
农场主彭红兵的喜与盼
记者 王远远

  19日,记者驱车从咸宁北高速收费站折进一条弯弯曲曲的乡村小路,凭借路边简易指示牌的指引,到达咸安区官埠桥镇泉湖村4组,来到了彭红兵的亮亮家庭农场。

  大棚下,一串串葡萄套在纸袋子里;一群群乌骨鸡和土鸡,在葡萄架下悠闲啄食;池塘里,荷花还在盛开,一枝枝莲蓬伸出水面……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个“五脏俱全”的家庭农场。

  来到葡萄架下,剥开一个纸袋后,记者略显失望:葡萄颗颗饱满但个头很小,“颜值”不高。“别看我的葡萄看相没有外面好,但是味道特别好!”彭红兵特意选了一串青色的葡萄,请记者品尝。随手摘一颗放在嘴里,果然如他所言,竟然没有一点酸涩的味道。

  “这些葡萄全部用鸡粪和油菜饼做肥料,自然成熟。”彭红兵说,自己种葡萄的心得,就是按照自然规律,用最原始的办法种出纯绿色的水果。

  在彭红兵的讲述中,记者了解了他的创业之路:最初,彭红兵在武汉务工的儿子留意到家庭农场的发展前景,在儿子的鼓动下,彭红兵和3个妹妹筹资100多万元,在泉湖村4、5组流转了100多亩土地,以葡萄采摘和乌骨鸡、土鸡养殖为主,发展家庭农场经济。

  3年下来,彭红兵这条创业路走得并不顺畅:去年汛灾他亏了十几万,今年碰上暴雨,又折进去十几万。但给他希望的是,通过游客的口口相传和儿子在网上的推介,农场客流量已经在逐步增加。黄桃成熟的时候,几天就被采摘一空;也有不少“回头客”向他订购乌骨鸡、土鸡蛋等。

  说起下一步的发展,彭红兵说, 资金不足,造成了农场的基础设施投入不够,“通往农场这条石子路,我就投入了差不多3万。”彭红兵盼望着,能得到政府的资金扶持和技术指导,让自己的创业路走得更稳、更好。

2017年8月25日 星期

第0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