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7日 星期
从下岗职工到茶叶专家
——记咸宁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咸宁市汪大珍茶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长川
记者 贺春音

在咸安有这样一个茶人,他中年下岗,从承包70亩茶园开始,并一发不可收拾,自建千亩茶庄园;他从一个新手,成为茶叶种植的好把式和茶叶机械的研发专家,并将自己培育制作的“罗针茶”打造成全国名茶。他,就是咸宁茶业界的传奇人物——张长川。

下岗不失志的创业人

张长川出生于1954年,14岁时开始当篾匠,一干就是8年,直到1976年,他顶替父职,到当时的咸宁县(现咸安区)医药公司上班当营业员。但1993年的下岗潮让他失去了工作。

怎么办?已经39岁了,再去找工作也不好找。“要不我们一起来承包茶园吧?”妻子汪大珍提议。

汪大珍是当时国营贺胜茶厂的车间制茶能手。那时茶厂正在改制,实行承包制。夫妻俩说干就干,他们承包了贺胜茶厂小罗山分厂的70亩茶园,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

对于茶叶,张长川其实也不陌生。平时受妻子汪大珍的耳濡目染,多少也懂一点。但要当成生意来经营,那就要从头开始学习。茶叶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怎样加工既可以让茶叶卖相好又口感好?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张长川开始了紧张的学习。一本《制茶学》他看了几十上百遍,书都翻烂了。《中国茶叶》等业内杂志、报刊,他一样不落都订阅了,一直订到现在。

在狂补理论知识的同时,他也在跟家中现成的老师汪大珍学习制茶。张长川的各项水平很快就超越了自己的老师。不满足现状的张长川就出外学习,农业专家的讲座、同行的交流,让张长川大开眼界,听得如醉如痴。就这样,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他们开始了茶叶品种的改良。

随着城市的发展,张长川承包的贺胜茶场被征收了。改植的茶园被征收后,2000年他又到横沟群力村发展良种茶园86亩。2012年,在咸安区扶贫办和双溪桥镇领导的协调下,成功流转土地1000多亩,当年新发展茶园600多亩。

在长期的种茶实践中,张长川摸索出了一套科学的种茶技术,他创新的“吊沟”栽植方法“不仅保水,也保肥”。这种方法得到了农业专家的认可,并在全市推广。

制茶机械的研发者

张长川不仅在茶叶发展上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在茶叶连续化加工上也有独特创新。手工制茶,张长川是一把好手,但使用机械来杀青,难以达到自己手工的品质。经过5年多的实践,反复分析和研究,他创新了操作方法,对茶叶多用机的操作技术进行改进,提高了杀青过程中的叶温,研制的多用机杀青法实验成功,并得到了茶叶专家的肯定。由于这一技术得到有关专家和社会上的认可,并最终实现了公司茶叶生产的自动化和连续化,并进一步的提高了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使各种单独的制茶机械能联成一体,实现茶叶加工连续化,他请电工、焊工按照他的设计进行改装,无数块铁皮,割了焊,焊了割;无数个部件,装了卸,卸了装。经过近4年的努力,2008年,一条连续化茶叶生产线已初具雏形。紧接着,他多次出外学习,虚心向专家请教,并投资30多万继续进行改造。终于,一条全自动连续化名茶生产线终于研制成功并投产,每套机械每小时生产干茶10-15公斤。

“只有标准化的生产,才能保证高品质的产品。控制好生产线空气质量,如温度、温度、压力等,才能出品质均一的茶叶。茶叶加工,鲜叶处理最重要,机器制茶最难处理的是雨水叶和露水叶,而这些难关,都被我们攻下。”说起制茶技术,张长川洋溢着自豪的神情。也难怪,生产线上那些制茶机器的研发和改良,还有新工艺的发明,竟都是只有小学文化的张长川独自完成的。

通过连续化加工,不仅提高了生产率,且茶叶质量也好。张长川生产的“罗针茶”连续三届获得中茶杯特等奖;2012年张长川获湖北十大制茶能手、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市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张长川创立的咸宁市汪大珍茶业有限公司,曾荣获不计其数的大大小小的奖杯、奖牌和荣誉证书,在“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中连续八次获得一等奖和特等奖,并在2012年荣获中茶杯最高金奖。2016年在咸宁市名优茶评比中,“罗针茶”荣获咸宁十大名茶称号。

农户致富的领路人

“我总觉得时间不够用,还有很多事要做,今年的当务之急是再增加一条绿茶加工生产线。”张长川对记者说。

张长川在咸安区双溪桥镇陈祠村投资了400多万,建成特色黄金芽品种标准园,基地面积500余亩。这些年,张长川将自己的种茶收益全部投入到新建茶园基地,扩建茶叶加工车间,他的儿子、儿媳也全部投入到他的茶产业中,与他一同齐心协力、做大做好茶叶产业。目前他们已经在双溪桥镇的陈祠村、九彬村和双溪村共建茶园基地一千亩,解决当地农民就业近300人。两年后茶园进入丰产期,将会带动更多的农民就业和增收。

依托“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张长川与农户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在技术上给予农户无偿指导,免费提供茶苗、肥料,并给予信息的帮助,高价回收茶农鲜叶进行加工,实现农户与公司的共赢,极大地提高当地茶农收入,得到当地群众的一致信赖。

从70亩茶园到千亩茶庄园,从五口龙井锅到茶业加工自动化,张长川以他能吃苦、肯钻研、敢创新的执着精神完成了由门外汉到茶叶专家的变化。他生产出的汪大珍牌“罗针茶”也备受广大消费者的热捧,并创造了茶叶亩产值超过万元的佳绩。“罗针茶”将随着咸安茶产业的发展,走出湖北,畅销全国。

2017年7月7日 星期

第05版:书香咸宁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