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9日 星期
跟着感觉读好书
记者 邓昌炉

  对于我而言,读书就是一种习惯,书籍已成为我生活的必需品。黄庭坚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言语无味。”虽然感觉不至于这么严重,但一种自危的意识还是很明显的。

  世界上已经出版的书籍可谓浩若烟海,我们能够买到的书籍也是不计其数,而我们的工作如此繁忙,生命如此短暂,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读到最好的书,并最大限度汲取知识的养分?我的经验是跟着感觉走,就是要读自己喜欢书,不喜欢的书就不要浪费时间。更重要的是,跟着感觉走不是浅尝辄止,而是要沿着自己的感觉不断延伸自己的阅读,让阅读积聚的知识快速形成体系,让这个知识体系深深扎根于我们的精神空间。

  我在大学读书时遇到这样一种情形:同班的一些同学,一个学期下来读了上百本名着,但是说到对文学的理解,却没有清醒的、系统的认识,实际写作能力也没有多少提高。而我每年读的书并不是很多,但我读的每一本书都是有内在关联的,每读一本就会增加我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

  我以读小说为例,我最开始阅读的作家是余华,他的一个短篇小说叫《十八岁出门远行》,那篇小说的语言和写法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接下来,我见到余华的文字都弄来读。我正是在阅读余华的随笔时,意外地发现一批他推崇的外国作家,于是我沿着他提到名单一个个去阅读。几年后,我的阅读体系形成了,它就是由这些闪光的名字构成的:卡夫卡、福克纳、普鲁斯特、萨特、加缪、海明威、马尔克斯、川端康成……

  那么在中国还有哪些作家也受了以上外国作家的影响呢,我通过阅读谢有顺、李敬泽、曹文轩等文学评论家的文章,发现一大批受益于以上外国作家的中国作家,同样是当今中国最好的作家,他们是:莫言、余华、毕飞宇、麦家、张伟、东西、格非等等。

  事实是,当我在阅读了以上国外作家和国内作家的主要作品后,一个较为严密的阅读体系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正是因为建立了这个阅读体系,我正真懂得了什么是文学,并且建立了写作的自信。

2017年5月19日 星期

第05版:书香咸宁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