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2日 星期
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着眼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商文斌

  习近平同志在2016年5月17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要“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要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也就是要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国际话语权是一国在国际事务中设置议题、制定标准和规则、评判是非曲直的综合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作用日益重要,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然而与中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相比,与中国维护国家利益的要求相比,中国的国际话语权还显得十分弱小。因此如何进一步增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是应对复杂国际形势和激烈的国际竞争、牢牢掌握国际争端的主动权、维护国家利益必须解决的现实课题。

  但不同的话语体系对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增强吸引力、感染力、传播力、影响力的效果大不相同,在国际传播中尤其如此。要提高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话语权,仅有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还是不充分的,还必须在建构话语体系上主动作为,在表达方式和传播方式上与时俱进。

  当前,就外部环境来说,经济全球化、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新兴市场国家的不断崛起,金融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英国脱欧、难民危机等使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陷入停滞,综合国力进一步衰退,这为中国提升国际话语权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就国内来讲,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稳步推进,综合国力进一步提升,为增强国际话语权提供了重要保障。因此,中国提高国际话语权迎来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构建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首先要在内容上讲清楚中国的基本国情、发展道路、发展理念、发展战略与步骤、发展成就、内外政策,同时对稳定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全球治理机制改革以及应对人类发展共同面对的诸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毒品泛滥、恐怖主义、资源枯竭、人口老化等等重大的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作出具有说服力的理论回答,提出具有中国智慧的“中国方案”,用“中国特色”模式构建话语体系。十八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凶徒、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习近平在纪念建党95周年的“七.一”讲话在中又强调“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当前国外理论学术界对“中国模式”也表露出浓厚的兴趣,研究“北京共识”“中国模式”已渐成风尚。因此未来要建构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就必须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打造“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道路体系、制度体系、核心价值观体系,用“中国特色”模式为赢得国际话语权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要在方式上更新宣传方式、精心构建对外传播体系,用国外受众易于理解、接受并听得见、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以及有效的传播形式和手段,进行对外传播,努力做到“中国特色、中国方案”国际表达,传播好中国声音,讲述好中国,阐释好中国特色,不断增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吸引力、感染力、解释力和影响力。正如习近平在“5.17”讲话中所言:“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开展研究和讨论”。

  再次要在国际议题设置和国际规则制定方面增强话语能力。在过去较长一个时期,中国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原则,虽然为中国创造了一个比较有利的国际环境,但在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等场合较少成为议题的发起者、议程的设立者和文本的起草者。如果从参加国际组织和国际制度的数量看,中国的确已完全融入国际社会,但从国际话语权的分量看,中国融入的质量并不高。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中国在国际议题的设置和规则的制定方面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比如:朝核伊核问题、上合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金砖组织、博鳌论坛、G20峰会、APEC、亚投行的设立、“一带一路”倡议等等方面积极主动参与甚至发挥了主导作用。但是总体来看,中国现有的参与度、中国声音的分量与中国的国际地位是不匹配的。中国国际话语权亟待进一步增强,中国需要在各类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上,合理设置议题,参与规则的制定,更加主动积极地发挥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应有的作用,发出中国强有力的声音。

  最后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习近平同志指出“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我们必须树立文化自信,注重挖掘中华文化中带有“民族性”的精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些文化精髓中各种元素的对外传播,不仅仅是输出一种文化符号,更重要的是输出中华传统文化中特有的核心价值观,展示中国理性、负责任的泱泱大国形象。

  话语权背后彰显的是国家、民族之间的博弈,是国家实力的比拼与较量。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塑造好中国形象,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讲活讲深“中国特色”、中国方案,是今天每一个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系湖北科技学院宣传部部长)

2016年10月12日 星期

第05版:智慧咸宁 上一版3  4下一版